不必強迫孩子變「好」,孩子發脾氣,嘗試著傾聽孩子的情緒宣洩,也許你會有另一番收穫

不必強迫孩子變“好”,孩子發脾氣,嘗試著傾聽孩子的情緒宣洩,也許你會有另一番收穫

孩子的情緒,看上去好像是孩子的問題,其實跟家庭及父母有著直接的聯繫。

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傾聽孩子的內心……

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滿地打滾?期望孩子改正錯誤,孩子反而哭鬧不止?

的確,孩子發脾氣著實令很多父母頭疼。你是否也曾試著阻止或者教訓過孩子呢?結果恐怕總是事與願違吧。

其實,不必勉為其難地強迫孩子變“好”,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向你提出他的不滿。嘗試著傾聽孩子的情緒宣洩,也許你會有另一番收穫

說實話,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想狂揍孩子一頓?

如若真誠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但是,能夠管理好情緒的父母,只是想一想而已。而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卻真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一旦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常常會覺得他不聽話,或者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父母權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其實,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真的能耐心地去傾聽和找尋原因嗎?

前幾天,帶兒子從外地坐高鐵回家,路上有5個小時的路程。最初他還有點兒新鮮勁兒,之後小傢夥就說無聊。

那時疲憊不堪的我們,只想爭分奪秒地好好眯一會兒,可興奮的孩子總是想找點好玩的。

我們耐著性子給他讀了故事書,然後又讓他看了一會兒動畫片,可一停下來,他馬上又說無聊。

這時老婆選擇不理會, 而我也選擇閉著眼睛休息,都沒去理會他的感受。沒想到他在座位上扭動了一會, 竟然哭了出來。

在高鐵的車廂內,孩子大哭大鬧可不是好事。我趕緊安慰住他, 可心裡難免有點堵了。看他那樣子,真的想打他一頓。

因為我們已經想盡了辦法滿足他,為什麼他就不能守規矩,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呢?

可轉念一想,他又有什麼錯?這麼長的時間,讓他就那樣呆坐著?未免太不懂孩子的心了。

雖然不能吵鬧打擾他人, 至少父母要積極看到他情緒,明白他的感受吧。

這時我只能幫助他調整一下情緒。我說帶他去走走,看看餐車那有什麼好吃的,希望幫助他走出這個壞情緒的中心。

有點小脾氣的他嘟著嘴強氣,跟我說:不想去。我知道他是有點生氣,小小吃貨怎麼會跟好吃的過不去呢?

便繼續耐心地跟他說說話,終於小傢夥答應和我一起出去轉一圈。回來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小霜淇淋,我又把旅途中的小玩具翻弄出來給孩子打發時間。

接下來的一路上就沒有再吵鬧了。

我跟老婆說,“他哭的那一瞬間,我真的想狠狠抽他屁股幾下。但是又覺得這樣打罵的作用應該不會好,反而會讓他大哭大鬧,影響其他人。”

他要的其實就是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明白自己的感受,然後耐心地接納。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常常徘徊在犯錯的邊緣。 

孩子為何脾氣暴躁?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犯了這麼一個錯誤。

1、用自己的情緒取代孩子的情緒。

這是父母犯錯最大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感到高興了,因為我覺得很好。”

“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帶你是多麼的辛苦嗎?為什麼就不能聽話一點?”

“你總是這樣鬧,我覺得你就是胡鬧,就是找打。”……

很多這樣的情形,都是建立在“我”的感受之上,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其實這個“理”往往是父母的標準,而不是孩子的標準。

2、只看到孩子的正面情緒,卻拒絕接納孩子負面的情緒。

看到孩子笑著、開心的時候,願意跟孩子玩玩樂呵樂呵。可孩子一哭,馬上就斥責,不准哭。

孩子說自己害怕,就說他膽小。孩子說自己不喜歡某個東西或者某件事情,就反復強調這個東西或者這件事情有多麼好,一定要孩子接受才行。

可是,父母們要知道, 孩子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合理的存在啊,是需要被接納的。

3、自己的情緒容易失控,一點就著。

為什麼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 ,跟我們生活過的原生家庭緊密相聯。

每個人內心都埋著一些情緒地雷,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有的人在不斷地排雷,有的人反而越積越多。

孩子們的行為往往會成為導火索,引爆你埋藏的情緒地雷。這樣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內心埋下同樣多的情緒地雷。

很多年以後,你會發現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樣,也在痛苦著你的痛苦。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

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和忽視壞情緒,而是要學會面對孩子的壞情緒,請耐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教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表達出來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學會描述感受,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孩子生氣的時候, 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幫孩子認識情緒,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

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愛發脾氣。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若是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當然,不要覺得發脾氣的孩子不好,從不發脾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其實孩子情緒壓抑,對成長的害處也不小。

最怕的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也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放棄自己。

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問他也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有可能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會變得消沉。

心理研究指出:童年過度消沉,沒有光彩,很糟糕,擁有這樣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