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宜吃素食?大揭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飲食上的營養越來越豐富,可是隨之而來的確是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了一項新的飲食概念——素食。素食?什麼是素食?素食=吃草?其實正確的飲食結構應該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均衡膳食。可是很多人卻曲解了「素食」概念。認為只要吃素,這些常見病就不會找上自己。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素食這層神秘的面紗吧!

新的營養學觀念主張,現代人的日常飲食結構應該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均衡膳食,從而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目前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病種。但這跟完全素食主義的理念不同。均衡膳食是指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前提下,應該適當添加部分動物性食物,以補充植物性食物中沒有的營養素,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營養均衡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飲食養生原則中已經解釋過,但是仍有不少人存在這樣的疑惑:現在患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的人非常多,這些人吃素是不是更好呢?

1. 素食也會得脂肪肝

通常得脂肪肝的人,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有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所以有些人就以為素食不含脂肪,只要吃素就不會得脂肪肝。儘管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經常吃葷食者脂肪肝的患病率顯著高於素食者,長期素食者很少發生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但是,由於長期厭食、節食、偏食、素食、患有吸收不良綜合徵及胃腸旁路手術等原因,會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膽酸、胺基酸。因熱量不足,缺乏營養而導致的消瘦,常常需動用組織中的脂肪,使血液游離脂肪酸入肝合成的脂肪增多,但又不能在肝內正常轉化成脂蛋白運送出肝,故而發生堆積導致脂肪肝。

另一方面,某些素食者雖然不吃動物性食物,但在烹調食物中食入了過多的油,雖然它們是植物性脂肪,但攝入過多也可能使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多而引起脂肪肝。

2.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不宜絕對素食

不少患者誤以為吃素更有利於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情控制,其實不然。

糖尿病和高血壓及其併發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糖尿病腎病和高血壓腎病是這兩種慢性病的常見併發症,作為繼發性腎病,其在飲食營養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對蛋白質的要求,與原發性腎病類似。植物蛋白中,非必需胺基酸的含量高,生物利用率小,攝入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故一味地吃素,反而會加速腎病併發症的發生。

因此,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不提倡絕對吃素,而應該適當進食一些動物蛋白,限制植物蛋白的過多攝取。比如,攝入牛奶、雞蛋、瘦肉等優質蛋白,對預防腎臟併發症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也不要過多地攝入蛋白質食物,一般每天1個雞蛋、1杯牛奶就足夠一天的蛋白質需要了,血脂高者雞蛋最好去黃吃。

3. 老年人素食易得肌肉衰減症

肌肉衰減與營養失衡有關,故加強營養,特別是加強蛋白質類的營養很重要。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組織和器官的重要組成成分。低蛋白質飲食的老年人,身體處於負氮平衡狀態,可加速肌肉的萎縮與機體的衰老退化。

研究表明,老年人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不比青壯年少,只要腎功能允許,老年人至少要達到每日每千克體重1.2克蛋白質,蛋白質佔總能量的15%~20%。以體重60千克的人為例,每日應攝入蛋白質75克左右有助於維持氮平衡,並有可能減輕因能量攝入減少所致的蛋白質合成能力的下降。但是很多老年人實際的攝入量達不到推薦量的要求,部分老年人因為擔心發胖和心血管疾病,採用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攝入的蛋白質數量和質量均較差。

除了保證攝入充足數量的蛋白質,膳食蛋白質的質量對預防老年人肌肉衰減綜合徵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都高於植物性食物,老年人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應佔膳食蛋白質總量的30%~50%。研究顯示,葷素搭配的中老年人骨骼肌質量顯著高於完全素食者。老年人要增加奶、蛋、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製品等的攝入量,同時還要保證足夠的主食、蔬菜水果,以達到平衡膳食的要求。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的老年人可逐漸增加食物的品種和數量,少量多餐,這樣既可以保證需要的蛋白質和營養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老年人的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屬於中醫所說的「虛」的類型。而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多有補益的作用,適當多吃一些雞鴨魚肉,有益氣補虛的作用。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