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女人不管你奔幾了,都應該明白這件事
作者:劉暢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小婚家說: 說起楊瀾,首先想到的會是主持人、申奧大使、優雅、成功女性這些標簽,覺得她就是一個完美的女人。那麼,她是如何看待完美的呢?
出生於教授之家的楊瀾,學業、事業、婚姻、家庭仿佛樣樣成功,連百度百科也將她定義為“優質女性典范”,集美麗、智慧、優雅、知性於一身的完美女人。
於是,許多女記者上來就向她討教:楊瀾老師,怎樣才能像你一樣完美?楊瀾卻說:我並不完美,為了達到所謂的完美,去迎合別人的標准,正是痛苦的來源。
是的,放下對完美的執著,勇敢做自己,我們才離幸福更近。
1
她是乖乖女,她重新定義美麗
在大部分人看來,完美女人的第一要義當然是擁有花容月貌,楊瀾恰恰不是范冰冰那樣天生的大美女。
幾乎整個學生時代,楊瀾都是架著白邊眼鏡老老實實讀書的乖乖女。小時候,她很羨慕大眼睛雙眼皮的女孩,很為自己的小眼睛羞慚。
從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後,楊瀾到中央電視台參加《正大綜藝》主持人選拔。“不夠漂亮”成為阻撓她的聲音。選拔現場,一位評委很直接地問:“楊瀾同學,你覺得自己漂亮嗎?”
楊瀾回答:“我不算漂亮,但也不丑,我覺得自己挺有氣質的。為什麼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不是嗎?”
勇敢而鎮定的回答贏得了考官的青睞,也預示了楊瀾的完美女人之路不是順理成章,而是別具一格的。
楊瀾憑著一身書卷氣和新穎獨到的觀點吸引了億萬觀眾的注意。她獨特的個性和氣質,改寫了當時央視女主持人的既定形象。
今天的楊瀾當然與20年前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不可同日而語了。飄逸的長發變成了干練的短發,出入各種工作和社交場合,她都打扮得精致得體,無可挑剔。在她看來,她作為女人最美的一刻是這樣的:
“陽光衛視開播當天,我帶著7個月的身孕站在慶典酒會門口,歡迎前來祝賀的數百位嘉賓和朋友。
記得那天我穿了件粉紅色的中式上裝,配著同色長裙。衣服是松腰身的,既合體又舒適。
不誇張地說,我感到自己時時沐浴在幸福中:媒體理想的實現,摯友親朋的厚愛,更重要的還有牽著手的老公和即將出世的孩子。我認為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美的一天。”
在楊瀾眼中,完美從來不是固化的東西,而是一種自我、放松、快樂、滿足的成長狀態。
2
她是獨立女人,她宣稱:快樂靠自己
人們戲稱,今天的女人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玩得轉職場,買得起新房,斗得了小三,打得過流氓,生得出孩子,還得送得起孩子上學堂!”
仿佛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才是完美女人,也才能獲得快樂。
這樣的完美遙不可即,於是女人們要麼沉迷於物質,要麼沉迷於幻想—想靠不斷的物質佔有驅散內心的焦慮、恐懼,抑或幻想有一位“都教授”那樣的男神,一夜之間將她們拯救。
楊瀾的快樂標准卻與眾不同,她覺得:
金錢和物質並不必然帶來幸福感,幸福也不能靠別人施與。
很多時候,幸福與否只是每個人的內心感受,並沒有客觀標准,她則更願意像當年的外婆那樣,從辛苦中體味幸福。
楊瀾是外婆帶大的孩子,外婆也是對楊瀾影響最大的女性。
為了逃避包辦婚姻,當年17歲的外婆只身一人從浙江紹興來到上海。她先是進工廠做女工,後來與丈夫一起開辦了一家小夫妻店。
外婆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是每年農歷新年,給一家大小穿上自己親手做的新棉襖,到西式照相館去拍一張全家福。老人家一直堅持自己買菜做飯,靠自己的一雙手辛苦勞作,為她掙得內心的富足安樂。
楊瀾說,從外婆開始,她們家的家教就倡導:女人要獨立,要為自己負責,這不僅是實現經濟獨立,更是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大學畢業時,父母就對楊瀾說:
“咱們家沒有門路可走,你已經完成了應受的教育,往後的路,自己去闖吧。記住,女孩子要學點真本事。”
楊瀾從小喜歡讀書,善於學習,做事不走捷徑,寧願用“笨辦法”。作為主持人,這麼多年來她都保持著采訪之前閱讀大量資料、做足功課的習慣,因為心裡有底,她的采訪才游刃有余,妙語連珠。
在主持人的角色之外,企業家、傳媒人、社會活動家的多重身份,讓她穿梭於眾多國際化的政治、財經、文藝盛會,與各界名流平等對話。
她睿智精准的談吐,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風格,無不散發著職業女性的魅力。多重的職業角色讓她無比忙碌,但她一直相信:
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
在職業版圖上開疆拓土、勤奮投入,對她來說,不僅是享受經濟獨立帶來的安全感、社會認可帶來的成就感,更是找到了一種順應天性的生活方式。她說:
“一個人太渺小了,期待人們會記住你,是一種奢望。
而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業,享受每一次創新的刺激、欣喜,甚至苦痛,卻是非常真實可靠的。
有一天,它成了一種習慣。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
3
她是智慧媽媽,她說:勁兒別都使在孩子身上
楊瀾事業成功,卻不是個一般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自嘲是個脾氣挺倔、經常出差、從不做飯的妻子和媽媽。
鎂光燈下收放自如的她做起家務卻笨手笨腳,面對朋友打趣時,她只好為自己找轍:“我倒在杯子裡的水總還是比灑在桌子上的多好不好?”
一雙兒女讓她的人生更加圓滿,也曾讓她深受內疚之苦。女兒剛滿百日,她因為需要頻繁奔波於北京上海之間,參加“申奧”活動,不得不給女兒提前斷奶……
這些成了楊瀾心裡難以彌補的遺憾。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她沒辦法給孩子們更多的呵護和陪伴。
痛定思痛,楊瀾覺得不能一輩子活在負疚中,她必須找到她作為媽媽的自我認同,找到做一個好媽媽的個性方式。
她不再絞盡腦汁地向孩子們解釋媽媽為什麼出差,而是跟他們分享,“媽媽這次又遇到了一些好玩的事,說給你們聽聽吧!”
她發現,與其無端地焦慮,不如精彩地釋放自己,讓孩子們看到,如果人生有夢想是可以大膽去實現的。孩子們也借由她看到了廣大而豐富的世界,充實而有趣的人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楊瀾選擇的正確性得到了印證。當孩子漸漸具有獨立的思辨能力,就渴望與一位同樣具有獨立精神和批判思考的母親進行碰撞和交流,這時,如果母親還是只會問孩子“你要吃紅燒肉還是咸帶魚”,孩子就不能滿足了。
楊瀾發現:
無論你是一個常年奔波在外的母親,還是一個能與孩子朝夕相伴的母親,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做好父母,勁兒不必都使在孩子身上,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會去模仿。
有一年母親節,楊瀾通過微博幸福地對大家說:“早晨女兒還沒鑽出被窩,就給了我一個睡眼惺忪的甜蜜擁抱;兒子不屑於這麼肉麻,在我臉頰上稀裡糊涂地親了一個:‘老媽,今天是不是請我們撮一頓啊?’我回道:‘咱哥們兒,好說好說。’”
面對女性需要扮演的眾多角色,楊瀾說:“擁有完整人生並不意味著苛求完美,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確定什麼更重要,才是通往幸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