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千6百家星巴克都比不上他家改成的舊茶館,李安來拍電影,龍應台、李敖去打卡,這家台灣最雅的茶館連大門都不關!
「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
被龍應台如此喜歡,甚至寫了一篇散文力推薦的紫藤廬,其實是台北的一家茶館。
這間被稱為「最雅的茶館」,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一開始連個招牌都沒有。
路過新生南路的一個巷口,一棟90多年曆史的二層老屋,綠竹枝葉繁盛到翻牆而出,往裡稍稍張望,屋裡點著數盞暖黃色的燈,便就是這裡了。
推門半掩的雕花鐵門,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往裡走,最先注意到的是三株近60歲的紫藤樹,這也是茶室名字的由來,聽說當初主人,只花了五秒不到,就脫口而出「紫藤廬」這個名字。
除了三株古樹,石板路的兩邊,還種滿了芭蕉和其他綠植,樹下則是幾張石桌石凳,對了,還有一個魚池,數十條錦鯉正游著歡脫。
推開紫藤樹後面的木門,人還沒進去,已經聞到了淡淡的茶香,這就到了茶館。
客廳不大,只夠擺放幾張木製長桌和凳子,談不上有什麼裝修,不過是牆上掛著幾幅字畫,用農村常見的壇子,隨意插著一大捧花草,奇怪的是,倒讓人覺得很舒服。
因為以前這裡都是日式建築,所以客廳的左側保留了榻榻米,客人必須脫鞋才能入座。
另一邊則是單獨的小茶室,剛好能容納一幫朋友。
主人周渝還根據光線的不同,給茶館的不同空間分別取了名字:花廳、紫蘇房、紫雲閣、佑庭以及紫青閣……
隨意挑一個自己喜歡的座位,然後點一壺茶,有趣的是,紫藤廬出售的茶名,也特別雅緻:兼葭、夕陽古道、太和……
終於有空細細打量這間屋子時,忽然發現,嘿,隔壁那桌,不就是李安拍《飲食男女》的那個場景嘛!
但名氣這麼大的一間茶館,牆壁卻是斑駁的,連木桌椅都有著年代已久的使用痕跡,看起來,好久都沒塗新漆了。
「因為我們不刻意設計。」說這話的正是紫藤廬的主人周渝。
他的好友立馬出來拆他台:「當初開茶館時,他拿出了16萬,有一半都花在了木地板上,就為了讓它牢固,走動起來不知嘎響。」
這間老宅子,其實是周渝自己的家。連大門都不關,朋友隨意推門而入。聊開心了,舞蹈家便在房子中央跳舞,旁邊則是一群人圍在一起,煮一大壺熱茶。
沒有什麼講究的茶器,喝的就是一個舒服、自在。於是在大家的慫恿下,1981年他開了這間茶館。
李敖、龍應台、陳文茜等文人學者,都把這裡當成了自己家的客廳。一轉身,可能還會遇到坐在角落裡的李安。
有人讚它是「會呼吸的房子」,可不是嘛,茶壺在爐火在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屋子裡到處都是茶葉被沖泡開來的香氣。
也有學生弱弱的表示,不懂茶怎麼辦啊,周渝擺擺手讓大家寬心,除了茶館是對所有人開放以外,他相信,只要喝一口會讓人不由自主微笑的,就是好茶,這就夠了。
他還堅持,茶館裡只用普通的茶具,對於現在大家喜歡的都是動輒數萬,數十萬的金壺,周渝認為這是很不好的風氣,喝的是茶,不是排場。
至於如何泡茶,旁邊的服務生,也都是愛茶的人,討教兩招,自然就能上手了。
紫藤廬的茶食也都特別簡單:綠豆糕,鳳梨酥、杏仁糕,椰子球、落花生,雖然比不上西式甜點的精緻,做法卻很講究,清爽不膩,配茶是剛剛好。
如果餓了,還可以叫一份簡餐,簡單的食物,倒也吃得出用心。
在紫藤廬,聽琴音,煮新茶,翻閱一本書,靜靜地坐在一下午,彷彿連時間都在這裡慢了下來。
茶館的二樓,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值得一提的是,牆上的很多字跡,都出自周渝本人。
紫藤廬,從早上十點營業到晚上十一點,一年只休息四天。
大門從不關,喜歡喝茶,自己推門進來就是了。
讓很多人驚訝的是,這裡的茶並沒有想像中的天價,百來元一壺茶,就能泡上一下午。
因為周渝相信,茶從不挑選知音,每個人喝茶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他還希望大家能從茶中,領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快樂。
周渝在台灣被稱為「茶仙」,有人像他請教,什麼是好茶?他卻說自己格外喜歡不完美的茶。
「我喝過一次美味,是一個很樸素的茶。有一次和朋友爬山,結果走錯路了,終於看到一戶農家,對方拿了大鐵壺出來,我喝了一口,當時就覺得:哇,整個身體都被滋潤了……」
原來不在乎價格的高低,只要心意在,都是好茶。如果細細品,你甚至能喝出不同茶裡春天的氣,秋天的風……
他還有一泡將近百年的老台灣茶,喝一口,就特別容易讓人哭。
因為他想起了幼時自己和祖母長大的日子。埋在記憶深處的老的庭院、老的景都突然清晰了起來。最重要的是,老的情。
他相信茶有記憶,每一杯都藏著為人所遺忘的故事,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周渝忽然時常想起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看茶葉在水裡慢慢地展開,一直看,看很長時間,他覺得世間萬物的美,也不過如此了。
「紫藤廬像一扇半開的門,也許有人來到這堵牆,經過那個半開的門,裡面好像有些風景,但這個風景是你要真的推門,才能夠看得到。」
「我喜歡在台北的古蹟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裡,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龍應台《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