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說『不行』,孩子就越要做?原來我們一開始就搞錯了!

​​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有很多困惑:

大一點的孩子,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生活習慣特別不好,每次玩玩具扔的滿屋子都是,不但不懂得玩完一樣一樣放回去,還會認為這個工作是老媽的事!

小一點的寶寶,媽媽則十分困惑孩子總是扔東西。

扔了找回來,找回來又扔,不但沒有玩玩具的專注力,而且對待自己心愛的玩具態度十分不好。一旦家長不厭其煩地給孩子撿回來的話,可能就更糟了:孩子會變得對扔東西這件事更積極。

除了扔東西,孩子還可能洗澡時使勁地在澡盆裡翻騰,把手心裡的餅乾捏得粉碎……很多單純的反覆的“破壞”動作,孩子做起來真是得心應手。

這時候,媽媽們都會大聲制止:『不行!放回去!再亂扔就打你了!』『你的玩具為什麼自己不收拾?!』

這是孩子不懂事在搞破壞嗎?當然不是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反覆出現這些行為呢?

寶寶愛扔東西,其實是個媽媽應該高興的事

8~12個月,當孩子學會自如鬆開手指後,就會變本加厲,興致勃勃地扔東西。

孩子會把能看到的、能夠拿到的所有東西都扔到地上,然後大聲喊著要人幫他撿回來——這樣他才能繼續扔。其實,這也是孩子在探索物體消失與出現的過程。

1~2歲孩子扔東西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這個時候,他們正在練習新發展的一項技能:鬆手、放開的手部動作。反覆做同樣的動作,是孩子學習技能的固有方式。

同時,扔東西也是孩子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因為扔東西時,孩子都會觀察,比如測量距離,聽不同東西落地的聲音,不同材質物品落地的反應,是彈跳還是碎掉,同時發現因果關係。

大人知道了這一點,就不會發脾氣。孩子能看懂你的臉色,若你生氣,可就和孩子天生求知的需求衝突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

❶ 對孩子扔東西的行為不過度反應。

所謂過度反應,不僅包括不發脾氣,還包括不嘮叨、不大呼小叫、不批評指責,等等。總之,你最好能保持淡定~

❷ 不要孩子一扔你就去撿回來,然後企圖再教育孩子一番。

相反,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扔,一起搞破壞,怎麼開心怎麼來都行。但切記,最後,遊戲的最後,一定是你帶著孩子一起,把東西收拾、整理好。

比如,你可以陪孩子一起把玩具從床上扔到床下,但遊戲的結尾一定是,你再跟孩子一起把床下的玩具一個個扔回床上來。

比如,你可以陪孩子玩撕紙,撕得滿地都是,但遊戲的結尾一定是,你再跟孩子一起,把滿地紙屑一點點收拾乾淨,扔到垃圾桶裡。

❸ 如果有貴重物品,別放在孩子的視野範圍內。

但凡孩子能看見、能摸得到的,他就會認定是你默許可以探索的。因為自己沒收撿好,導致某樣值錢東西被孩子搗壞了的話,你可不能怪孩子了~

如果爸爸媽媽不了解這些,單純地阻止孩子、阻止這些行為,沒有滿足孩子的探索需要,可能會導致這些行為有增無減,甚至會給孩子以後做出真正的破壞行為埋下隱患。

很多膽怯、愛退縮的孩子,幼年被限制太多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扔,就會有人把東西撿起來。反反覆覆撿了扔、扔了撿,直到你厭煩之前,孩子都是把這些當成遊戲在玩的。

甚至在這個扔東西的遊戲裡,爸爸媽媽也是被遊戲的一部分,和扔掉的東西一樣,都是由孩子控制的,這會讓孩子很開心,因為他不僅能控制自己的身體,還能控制自身以外的人和物。

正是在這樣反覆動作的過程中,孩子才逐漸明白了“客體永久性”,逐漸了解了外部的人和物離開了又回來,不會消失不見。

與此同時,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的情感也得到了發展,他與爸爸媽媽更加熟悉,也產生了對父母的信任。這對他以後能夠安心地玩、敢於冒險、敢於探索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膽怯的、退縮的孩子,有可能就是因為幼年早期探索行為沒有被滿足產生的後遺症。

順應但不放縱,對,這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孩子扔東西這種行為不是必然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怎麼解決父母對此事的困惑呢?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矯枉過正。

面對扔東西, 1歲的孩子我們可以順應他的行為,但是不能放縱,不能因為知道這是一種探索行為就不加以控制,還鼓勵讓孩子扔。

面對2、3歲的孩子,我們要學會對扔東西的行為加以約束和疏導,一味制止不可取。

既然孩子把扔東西當成一種遊戲,那我們就需要把這種遊戲變得有趣,而不是形成習慣。

● 他想扔,就給他可以扔的東西

準備一些扔了不會壞的玩具,讓孩子隨手可拿,比如矽膠材質的、布質的、紙質的。像家裡的衛生紙筒、布玩偶都可以!

● 扔可以,但不能隨便扔

可以陪孩子玩扔東西的遊戲,但是不能隨意地往地上扔。最好設置情境,讓孩子能感受到扔之後的結果更有趣。

比如讓孩子扔氣球和彈力球,彈力球的反彈和氣球的升空,都能讓孩子對扔的結果感興趣。

還可以讓孩子扔球到媽媽懷裡,媽媽再扔給寶寶,這種一來一回讓孩子知道扔是為了我還要。也可以讓孩子扔到澡盆裡,在水面飄來飄去也很有趣。

● 沒必要強化

當孩子扔東西以後,媽媽不要去撿回來給他,就是最好的反應。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強化,那麼就會弱化。

那麼對扔東西嚴厲的制止呢?也不可取,因為在孩子眼中,這也是一種強化,他有可能為了想看你哇哇大叫而繼續這種行為。

比如之前提到的從高樓往下扔東西的孩子,除了想看到路人被砸的可憐樣,還能有什麼目的呢?

● 準備一些扔了就不好玩的東西

其實孩子的探索行為可不止是扔東西這一種。如果媽媽準備一些孩子拿在手裡就很好玩的玩具,孩子怎麼捨得扔出去呢?比如捏在手裡能變形的軟軟的橡皮泥。

其實,一定要把玩具定位於一個和孩子溝通的橋樑,而非終級目標。所以,除了和孩子一起玩玩具,還要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玩具,這個和時間管理一樣重要且有意義。孩子眼中的玩具是有生命的。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每天都要給自己的玩具小羊餵奶,給小熊洗澡、洗頭,給Hello Kitty鋪床睡覺。但如果你不去叫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玩具就會橫七豎八地躺在你家的臥室、客廳,到處都是。所以,你可以試著問孩子:『想不想讓你的玩具有房子住?』孩子們可能沒這麼想過,但你這麼一問,多數孩子會立馬積極響應。然後,你帶孩子去超市買一個整理箱,或者乾脆自己動手做一個玩具收納箱。這樣,你們就可以一起將所有的玩具安置在箱子裡了。以後,玩具房子就歸孩子掌管,想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拿,不想玩的時候就把玩具送回“房子”。睡覺前提醒孩子去和玩具寶寶“說晚安”。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項能力,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的能力,而這項能力等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無論幼兒園還是學校,都可以顯示出孩子的優勢。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