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對老夫妻開始「同居」,他們的生活出現嶄新的變化,打開了人生的新世界!

「抱團」養老

睡不著的漫漫長夜,有時也會想一個問題:我的晚年,將會是怎樣的光景?

孩子們或忙於工作,或旅居國外,根本無暇照顧我們,空蕩的房子裡,只有兩個老人寂寞相依…想想就不免淒涼。

但在美國德州,卻有這樣四對「空巢」老人,他們寄身荒野,兒女缺席,卻絲毫沒覺得晚景淒涼,反而活得比誰都瀟灑自在。

白天去附近的湖泊釣釣魚,晚上回來搞個8人大party,年輕人愛玩的那一套,逃離城市啊、改裝房子啊…他們通通搞了一個遍。

原來這四對老夫妻,是彼此相處了20年的好友。

年輕時為家庭、事業奔忙,現在兒女都長大了,自己終於退休了,他們便約定一起「同居養老」。

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天天盼兒歸」,在外國,孩子一旦長大獨立,父母就會徹底放手自逍遙。

這四對夫妻想買一塊僻靜之所,打算建立自己的養老基地。

一個偶然的情況下,Wood夫婦倆發現了一塊草地,靠近Llano湖泊,廢棄無人,但要真住在這裡,上了年紀的二人還是犯嘀咕。

自己不敢住,何不拉上自己的老友呢?於是二人轉湊成了兩桌麻將,硬是把養老獨居,變成了「抱團」模式。

一開始,他們想著建一所大房子,然後四家人住在一起,上演現實版「老友記」。後來考慮到個人空間,還是決定蓋四間小房子,然後彼此聯通。

由於深處艾斯卡塔的熱辣平原,這片風景獨特的草地,乾旱難耐,為了在這裡長久紮根,他們對房子的設計,也是煞費苦心。

四四方方的房子,外牆用鋼材料做成波紋狀,能夠有效地反射陽光,夏天就像身在窯洞,涼爽又舒適。

他們還把屋簷做成傾斜樣式,雨水順流而下,用導管引向一個500加侖的大水桶,做成一個節能的儲水系統。

一個個小屋面積不大,每個也就30平方公尺,卻五臟俱全。

沒有復雜的設計,一張簡單的沙發、幾排書架,大落地窗的陽台,讓生活在自然的包圍下,愈發恬淡愜意。

在這個養老基地,四對老人雖然沒有兒女陪伴身旁,但卻時常有野兔、野貓、小鹿各種野生動物驚喜來訪,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樂趣。

巢雖是空的,家卻一點都不冷清。

他們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一起培養共同的愛好,每一個陽光靜好的日子,都一起結伴去旅行,從不虛度美好時光。

抱團、同居,好像成了國外老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

在德國,雖然60歲後就可以住進養老院,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那裡單調乏味的生活。

志趣相投的老人,問一句「我們『同居』吧?」就這樣自願組合在一起,搬進其中一方的家裡,搭伴過起了老年生活。

「我們同居吧」,這種本屬於紅男綠女的邀請,現在居然成了德國老人最時髦的生命加密。

德國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歐洲壽命最長的老人。

而在數萬裡外的中國,同居養老的概念,也在開始慢慢萌芽。民間相邀「同居」的老人,正在表達出他們的訴求。

「我沒有老伴和子女,房子有131平方公尺,有沒有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願住我家,做個伴?」

這兩天,杭州69歲獨居老人張阿姨通過當地一家報紙徵集同住的養老夥伴。

家裡有卡拉ok,插上就能唱,張阿姨總說:自己平時遛狗、網購、微信聊天,過得還充實,但靜下來會感到孤寂,也害怕老無所依,想找幾個伴,互相照顧,老有所樂。

在杭州,也有個叫共同家園的地方,退休的老夫妻們可以在這裡擇鄰而居。

面臨一汪水,背靠深山林,逛莓園、挑野菜,遊農場,日子優哉游哉。

房子目前正在籌建,已經有30多對老夫妻,決心在這裡,佔據一席之地。

在天津薊縣郊外,有個「知青樂活大院」這個農家3層木樓,就把很多老人聚在了一起。

幾年前,是65歲老知青張大爺,租賃了一處農村宅基地,在裡面組織起了藝術工作室、茶藝隊,老人們憑興趣結緣。

在傳統觀念中,空巢的老人沒有個人生活,終日等候兒女,公益廣告也在宣揚「常回家看看」。

兒女盡孝道當然重要,不過在當今的中國,兒女忙於事業多不在身邊,養老靠子女也由此成為奢求。

最美不過夕陽紅,改變「空巢」的生活方式,讓志趣相投的老年朋友聚在一起,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種明智的養老模式,必將成為中國養老的新趨勢。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