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神仙眷侶,在山裡爆改了一棟房,過上了童話般的日子..
一對神仙眷侶,在山裡爆改了一棟房,過上了童話般的日子
當20多歲的你在奔波於“車子、房子、票子、孩子的時候,你可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是否敢於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
而29歲的劉其弈和27歲的陳知音做到了這一點。
劉其弈生於1987年,是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的一名畢業生。偶然間接觸到柴燒的他愛上了這門傳統而古朴的手藝,後來,他在景德鎮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柴窯。
2011年,劉其弈和陳知音相識。
同樣來自於湖南長沙,擁有同樣的興趣愛好。
他們一見鐘情。
2014年,劉其弈和陳知音結婚。
婚後,劉其弈和陳知音呆在了景德鎮的一個小村子裡,經營著屬於他們夫妻倆的共同事業:做柴燒,燒陶器,上山煮茶...
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沒有喧囂浮躁的人聲,也沒有現代科技的沖擊。
在這裡,只有隨性與古朴。
穿著粗布麻衣,吃著粗茶淡飯,用著原始器具,自給自足。
對他們而言,認真且從容地過好此刻,才是對人生的負責。
僻靜的小村落裡,每天都會冉冉升起裊裊白煙。這白煙,來自於劉其弈和陳知音的家中。
喜歡柴燒這門手藝,便決定了他們每天要與泥土和柴火共同生活。
拾柴、劈柴、畫圖、燒陶器....
這是城市裡的人們感受不到的生活。
他們花了4萬8千元在這個小村子裡買了一套房子。
“生活在這裡,只是為了有一個讓我內心更安定、更隨性的空間,使我能夠更自由地去創作,這並不是反潮流,更不是為了制造潮流。“劉其弈說。
▲
房子買來後的廚房
泥濘不堪,只見磚瓦。
有了這間安靜的小房子後,劉其弈可以安心的創作了。
起床、洗菜、切菜、有空時拿陶泥練練手,安靜、緩慢的生活節奏。
悠哉樂哉。
▲
夫妻倆改造後的廚房
更多了一份靜謐與詩意
午後的陽光傾灑進廚房。
這是知音最喜歡呆的地方。
▲
改造過程中
樓梯間
“陶器就像是我們的稻谷,這間房子就是我們的田地,我們進行創作,靠作品維持生計,不就相當於農民耕種,以米換油嗎?”劉其弈樂意將自己和陳知音定位於“做陶器的農民。”
劉其弈閒時上山砍柴,知音閒時上山摘山果,遇到好看的植物還可以帶回來種植。
回家途中遇見浣衣村民,以招呼示意。
快到家門口,發現自家的狗狗早已搖著尾巴向他們奔跑來。
▲
正在認真做陶藝的劉其弈
燒制一次陶器,需要28個小時,有時他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熬夜工作,以此來保證陶藝的質量。
他們追求朴素和平和的方式來展現出生活的“美”,日常用的器物自然也毫不懈怠。
▲
改造後的廳堂
傳統的沙發、平常的桌椅
擺滿一桌子的陶器
砍竹,做茶筅,打抹茶,手作,柴窯....
日子過得平淡有趣。
天然淳朴的風情,不沾染任何一絲塵埃。
▲
劉其弈做好的陶器
踏實,知足常樂。劉其弈和陳知音的生活態度。
這裡有詩,有田野,有夢想。
也是對你而言的遠方。
▲
改造後的房子
家門口就是田野
”更獨立、安靜的生活和創作環境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陳知音說。
▲
溫潤的午後
劉其弈和陳知音的家
有時知音還會去摘一些覆盆子來,做成果醬,再涂抹在自己剛烤好的新鮮面包上,美味至極。
▲
知音自制的覆盆子果醬
紅色配綠色也並非是俗氣。
覆盆子果醬配上綠色器皿,儼然成了一副藝術品。
▲
改造前的房子的臥室
只有平常窗戶一半大小的透光度。
低矮,窄小。給人一種緊湊密不透風的感覺。
▲
改造後的臥室
幽暗的燈光在白日仍舊顯亮,白色窗簾給人一種平和靜寧的氛圍。
房間裡彌漫著滿天星的味道。
來景德鎮旅游的青年都慕名來了陳知音和劉其弈的小房子預定客房,這是他們所沒有想到的。
後來,他們開始了一次長途旅行。
之後為此舉辦了展覽,名字叫做“旅行一年”。
▲
他們繪制的目的地地圖
在房子裝修好後,他們沒有選擇立即住進去,而是開始了長達一年的長途旅行。
沿著長江以南,去拜訪古朴村落。
旅途上,劉其弈和陳知音都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
停靠在路邊的面包車
他們旅游的交通工具是一輛面包車。
後座不大不小,改造後剛好可以住兩個人。
一路上,他們學到了很多民間藝術:夏布、漆藝、手工紙、老裁縫、竹藝....
▲
陳知音和劉其弈後座的“臥室”
他們自帶食物:蘑菇干、肉片、平常食用材料、家鄉的辣醬...
山林的溪水邊洗菜,做菜...
即使在外,也力求古朴的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創造的過程。
而劉其弈和陳知音,則把生活演繹成了詩。
所謂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不過如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