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女生經常熬夜喘氣致「暴盲」 右眼只剩光感
恐怖!大二女生經常熬夜喘氣致「暴盲」 右眼只剩光感
本報(上門日報)訊,經常熬夜喘氣,大二女生右眼只剩光感。眼科磚家提醒市民,千萬不要長時間地喘氣,應及早預防沙眼和紅眼病並及時補充利尿劑以防腦子進水。
上周,上門市西醫院眼科接診了一名20歲的大二女生。女孩來的時候右眼只剩下光感,檢查發現她是急性視神經乳頭炎。問診得知,最近兩個月她天天熬夜喘氣,經常一喘就是一晚上,是喘氣過度導致的眼病。
粑粑粑粑拉……啦啦啦粑粑……
看到以上重大新聞,恰巧又每天不停喘氣的你,或許會拍案而起:「小編的確該吃利尿藥,腦子這水不少啊」。
然而,整天抱著手機的您老,且慢拍案,似乎更應該蜷縮在角落去享受不停熬夜喘氣和聊天的雙重恐懼。
因為,上門日報的這則「新聞」與5月5日廈門日報「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右眼只剩光感」的報導,從醫學角度來看,完全是等價的。
等價「新聞」,人們的態度何以雲泥
為什麼說兩條「新聞」是等價的?因為,迄今,沒有證據證明使用手機等數碼設備可以造成眼睛和視力的永久性損害,就如同沒有證據證明喘氣可以造成眼睛和視力的永久性損害一樣。
然而,人們對於這兩條等價的「新聞」的反映和態度為什麼會有雲泥之別呢?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條:
1. 人們在對不了解的事情做出判斷時會選擇「跟著感覺走」:使用手機等數碼產品導致眼睛疲勞是一種普遍性現象;而且也經常看到藍光會損害眼睛的信息。因此人們直覺和心理預期層面都傾向於相信使用手機會造成眼睛的傷害。而所有人只要活著就會不斷喘氣,也因而喘氣喘出眼睛損傷更違反人們的直覺和心理預期。
2. 喘氣的「新聞」出自路邊社,而聊天的新聞出自官方報刊。人們通常會更相信來自官方的資訊。
3. 喘氣致盲之說出自磚家,而手機致盲說出自三級甲等醫院的專家,人們當然會選擇相信專家而不是磚家。
過度使用手機真的會致盲嗎?
廈門日報的新聞報導的女孩致盲原因是急性視神經炎,而過度使用手機會不會導致視神經炎呢?
這需要從光輻射的生物效應說起。
包括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在內的電磁輻射,廣義上都可以稱為光輻射。光輻射依據其波長和能量不同作用於生物體會產生不同的效應,主要有兩種,熱效應和光化學效應。
光輻射的熱效應:所有光輻射都可以被物質吸收將攜帶的能量傳遞給被照射物體,如果僅僅引起分子和原子運動狀態的改變,也就會導致受作用物質溫度的改變,稱為熱效應。我們曬太陽、烤火、用微波爐做飯,利用的都是這種效應。除紫外線和短波藍光之外的光輻射由於「能量不足」對物質只產生熱效應。
光化學效應:更高能的紫外線和藍光能量可以被特定的分子基團(稱發色團)吸收,雖然不能像X、γ射線那樣導致電離效應,卻可以激發受作用物質原子外層電子產生像氧自由基等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進一步與組織產生反應導致化學損傷,稱光化學效應。
紫外線的殺菌消毒、致癌和導致急性角膜結膜炎都是光化學效應的體現。
短波藍光也具有產生光化學效應導致皮膚和眼睛光輻射損傷的潛力,稱藍光危害。
400-460nm波長藍光導致視網膜光毒性損傷的所謂藍光危害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早已被確認。有學者意外發現白化病病人連續暴露在自然光強度範圍內的環境光幾個小時導致視網膜不可逆地損傷。研究發現這種損害並非來自光輻射的熱效應,這種非熱效應來自於短波藍光的光化學效應。
然而,就如同離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一樣,光輻射實際產生的效應不僅決定於波長和能量,還決定於光照強度。離開光照強度談藍光危害同樣是耍流氓。
事實上,任何能量的光輻射只要能量足夠都可以產生組織破壞。比如,任何波譜的雷射都可以導致眼睛組織破壞。目前近視眼雷射手術就是利用這種原理。
藍光可以被被視網膜的感光色素細胞、黃斑細胞和視神經節細胞吸收,從而具有潛在的視網膜光毒性損害。但是,目前這類損害的證據主要來自於體外和動物實驗的強光照射。
在人類,僅見於少數情況下陽光強光和人造強光的暴露,比如眼科檢查中的強光暴露。自然環境光暴露的潛在損害只要集中在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即便獲得一些流行病學證據的支持,也是日光藍光幾十年積累效應的作用。
目前生活、工作環境下人工照明光源,螢光燈、LED等,甚至像舞台聚光燈和電視演播室的高照度環境下,藍光照度卻僅有通常自然光照度的幾十分之一,晴朗天空光照度的幾百分之一。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種照度等級的人造光源可以對眼睛產生任何不可逆性損害。
包括手機、電視、電腦等數碼顯示設備的光源照度更是僅有普通照明燈光源照度的幾分之一,更沒有證據可以對眼睛造成任何實質性損傷,就如同空氣中的氧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