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三十五個佛教常用名詞

對於剛剛接觸佛教的朋友們來說,佛教的很多名詞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為你總結了三十五個佛教常用名詞,值得收藏。

求佛

求佛,並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平安、發財、 健康,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

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

佛像

佛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看到佛像,就 聯想到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許許多多的教訓。

有時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來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照佛陀的教訓去做?

磕頭

磕頭,表示對佛的禮敬,向覺悟者學習,在覺悟者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是為了制伏傲慢心。

佛菩薩是覺者,我們磕頭是為了眾生覺悟,是生慚愧心的時候。很多眾生還有從無始劫以來形成的高慢心,每當我們磕頭的時候,為所有眾生去掉這顆高慢心。

木魚

佛門法器中的木魚,是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誦經時敲打魚頭,其用意在於:魚有一特殊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

另有普賢警眾偈的經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業障

業障在於自心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相上不執著、不分別,那麼,我們內心裡面的業障就不存在。

什麼事情看不開就會有業障,要是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麼業障就不存在。煩惱也是一樣,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東西。克服心裡障礙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每件事都有一個因,沒有因的話,是沒有果的。

當這個果結了後,我們要找因,這個果肯定和我們所做的事有關聯,或許一句話,或許一件事,或許我們做了什麼,都是我們種下的因。

當果出來後,我們不要沉浸在悲傷裡,我們只能找方法,去面對。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不對的改正,對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們的錯誤想法和行為!

“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把 佛法當作鏡子照自己,千萬不能照別人!自己度自己!

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改,改正了錯誤就是“修行”。

持戒

因為我們常常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斷惡向善;學佛者皈依 佛法僧三寶,自覺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制約心的粗顯活動,令不作諸惡。

學佛是為了能夠更加智慧的去生活,當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時,我們應該破戒,功大於過。

口業

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口業裡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妄語包括謊言、惡口(即罵人的話)、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面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綺語(即淫穢的語言,或者其他無禮儀不正經的語言)。

布施

布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

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麼都好,什麼都舍不得。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能、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 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我們有嗔恚、所以佛教我們修“忍辱”,忍辱是對治嗔恚。

精進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們有懈怠、懶惰,所以佛教我們用精進來對治懈怠、懶惰。

香、花、水果、燈、燭、水

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燒香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給人們自己看的,提醒人們平時一定要注意修德。花開了以後,才會結果,花開得好,果才能結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將來才能夠得到好的果報。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從佛理上講,果代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

燈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們看見一切光明的時候,就要想到應向智慧的路上走。

燭代表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佛教給人們,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夠舍己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體力、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而不求報酬。也就是要人們提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

水代表心境。水很純淨,代表心要清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養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

這是供具裡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燒香、不點蠟燭,也沒有鮮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養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緣當中,諸如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中,要知道修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禪定

“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禪;“定”是內不動心。

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

我們散亂,所以佛教我們用禪定來對治自己的散亂。

般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

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我們有愚痴,所以佛教我們用般若對治自己的愚痴。

開悟

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開悟是開智慧,明事理的意思,不論身在何處都能用安靜平和之心對待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開悟者能夠正確地圓融地對待生活,因為他體證宇宙世間和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後,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無虛,而什麼是虛妄煙雲,所以就能夠正確和圓融地對待生活。

蓮友

念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必須是無貧富之別、無貴賤之分、愛我恨我、逆我順我,皆永為其友,隨時幫助,從不舍棄,歷久彌新,才稱得上蓮花一樣的朋友。

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

隨喜

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

對於一切眾生的善根,我們要隨喜;對聲聞緣覺的有學、無學道的善根,我們也要隨喜;對所有佛和菩薩的善根,我們還是要隨喜。

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一切善法應該隨喜,一切惡法不能隨喜,否則自己照樣有這些過失。

隨緣

隨緣,要能隨順緣,也要能隨逆緣。如果只能隨順善緣,不如我意的緣我就變了臉,那叫隨什麼緣?如果能隨順逆緣,則逆緣也能化為順緣,惡緣也能化為善緣。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隨境轉,在生活上要隨順因緣,一切不勉強。至於其間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了。

回向

“三個殊勝”中的後行回向殊勝,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

我們做功德,種善根,積福德,都不是為自己解脫,自己成佛,而是為了眾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這些都舍給眾生,讓眾生得到利益,使它們成為眾生解脫成佛的因緣。

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求回報,就是回向。包括干 家務,只是付出,不求回報,不要看別人的臉色。

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為家人做事的時候,為 大眾做事的時候,為他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

如果有要求,求回報,想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統統都是發心不純正。發心一定要純正,不求回報地去付出,這才是菩薩的行為,這才叫回向。

放下

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學習,而是放下知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修行,而是放下強行。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萬物,而是放下錯誤。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義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我們的世界,如果沒有光明,就會一片黑暗。我們人生路上,沒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這裡的黑暗即為無明。“無明”就是我們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念珠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

“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 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於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

功德

功德,功勞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

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

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污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打坐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

打坐也是一種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 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逆境

不順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

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塵土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又豈能美好?

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 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持

加持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

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

加持最主要是給予加持者一個好的心態和自信心,相信這一切都會順利。

罪業

《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懺悔

懺,懺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

懺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之心,痛改前非,保證永不再造。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懺悔不單是嘴中說,更重要是行動,所謂身口意皆應懺悔。

涅槃

涅槃,是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

涅槃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槃就是不落入對立,是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

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槃的心,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做惡夢。

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槃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度

超度含義有三:

一者,令現生中迷妄者、邪見者導歸正見,在思想上糾正之、破迷啟悟,此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現生中能依正見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從而得以解脫,此為現生超度;

三者,肉體滅後,家眷以虔誠之心請出家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以求亡靈得以歸往生淨土,此為善後超度也。

放生

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救他們的命!

將被捕獲的魚、鳥等生類放之於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

放生主要體現在對生命尊嚴的維護,體現了佛門廣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學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發菩提心。

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喜歡他、討厭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念念想眾生,念念想社會,菩提心就現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沒了。

清淨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是一種“不迷於萬法萬相”的境界。

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淨了。念佛求的是清淨心。持戒念佛得清淨心,愈念心愈清淨,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自然就長。

心清淨,身一定清淨。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淨,外面的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備的 遺傳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虛妄後,本來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虛妄蓋住了,再也顯現不出來了。

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塵垢,就會被塵垢所蒙蔽,塵垢就好比鏡子的虛妄,當鏡子被塵垢蒙蔽之後,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線的能力,不再光明。

那麼為什麼人的本性會染上虛妄呢?其實虛妄本身就存在於人的本性裡,就比如金子是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熔煉出來才能成為金子。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