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
伍連德
(吉隆坡27日訊)諾貝爾獎一向被視為學術上其中一個最高榮譽的獎項,在華人社會,許多人對於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屠呦呦等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就津津樂道。
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馬來亞曾經誕生了一名醫學家,他幾乎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更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
這名傳奇人物伍連德,曾經在1910年,僅花了7個月,就迅速撲滅在中國東北發生的鼠疫。因為這項成就,也讓伍連德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
祖籍為廣東省新寧縣(台山)的伍連德,是在1879年出生於檳城,一生對醫學不斷奉獻,直到1960年在檳城逝世,可說是生於斯、逝於斯。
伍連德研究學者黃賢強教授感嘆,伍連德抑治東北爆發鼠疫功不可沒,可惜大多大馬人都卻未曾聽聞這號人物。
1921年,伍醫生(左)和同事在戶外開展瘟疫實驗
用伍連德方法撲滅SARS黃賢強在「馬來亞之子伍連德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講座會上指出,伍連德所發現的防疫方法,至今還被認為對付傳染病流行的最佳手段。
他說,直到2003年發生的SARS疫情後,醫藥人員仍繼續採用伍連德所發現的方法,撲滅病症。
在鼠疫病人的帶領下,伍連德到居民集居區查訪鼠疫患者。
黃賢強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他則希望,通過講座會,能讓更多人認識伍連德。
伍連德率先發現旱獺在鼠疫方面的傳播作用,並採取多項隔離與檢查措施,如交通和人口移動管制、口罩防護,甚至解剖屍體造出病因,焚燒病人的屍體,以杜絕病菌。
伍連德更要求當時清朝的百姓佩戴有口罩,該款式的口罩也稱為「伍連德口罩」。
首位考入劍橋醫學系華人
伍連德在1879年出生於檳城,他的父親伍祺學從事打金工作。17歲時,他考獲英女皇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不僅是第一位在劍橋大學就讀醫學系的華人,還獲得一級榮譽學士(first class honours),在1905年正式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先是在歐洲學醫,隨後到南洋行醫。他除了關心防疫醫學、還注重中西醫的差異,同時關心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推動華僑學習並鼓勵馬來亞華人學習中文。
19世紀初期東北爆發鼠疫。疫情最早出現於俄國境內,後來經過滿洲裡,到了1910年疫情失控,奪取了超過6萬人的性命。當時的清政府派遣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幫辦伍連德醫治鼠疫。
1910年,他僅以7個月,就迅速撲滅了中國東北發生的鼠疫。1911年3月,瘟疫受到控制。1911年4月被推選為奉天(瀋陽)國際防疫會議的召集人與大會主席,12個國家的防疫專家在大會開會,為期將近一個月,對傳染病進行非常詳細的討論,可謂醫學一大進步。
1937年日軍侵華後,伍連德闊別30年再回到馬來亞,並創辦了吉隆坡醫學研究中心,並選擇定居怡保,在當地開設私人診所。1960年在檳城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