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明代古城牆日本人的大砲都轟不開
歷經數百年,仍舊完好無損的城池
我們常見的牆都是水泥牆或是青磚砌成的牆,講究的是平整,堅固。
但是在山西潤城鎮有座叫砥洎城的古城,城牆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堵巨大的蜂窩牆,它為什麼要建造成這樣呢。難道是因為六邊形的蜂窩構造比較堅固嗎?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它就是韓趙兩國的必爭之地。明史流寇傳中也有記載,說是明朝末年,富裕的潤城多次被流寇襲擊,為了抗匪自保,在沁河一帶建造了54座城堡。幾百年過去了,經歷過地震,洪水,火災,戰爭等等一系列天災人禍,當年的50多座城堡除了砥洎城,其它的都只剩下的了遺址,但只有砥洎城完好無損保留到了現在。
機槍大砲都轟不開的城池
據當地一位老鄉說,即便是機槍和大砲也轟不開砥洎城的城門,院長起初並不相信,但經過詢問得知,這竟然是老鄉的親身經歷。
1941年春天,砥洎城發生一場抵禦日本侵略軍的戰役,當時砥洎城裡住著一支共產黨的醫療小分隊和重傷員,得知此消息的日軍包圍了此城,打算強攻這裡。可不管他們怎麼打,從機槍到大砲全都沒有成功,日軍只好選擇撤退,事後發現,砥洎城就像有魔法一樣,機槍大砲這種大殺傷性武器都沒能在砥洎城的攻擊中起到任何作用。這個故事被當地廣為傳頌,“銅牆鐵壁”之名也自此被提了出來。
走進砥洎城,探秘城牆的故事
走進砥洎城和外面氣派的城牆截然相反,率先看到的不是高大的門樓,而是狹窄的巷道,在拐彎處,也沒見到寬敞的十字路口,而大部分都是丁字路口。
拐過幾個街口,眼前則出現了另一幅畫面,這裡的景象讓人感覺放佛走進了幾百年前的深宅大院,高高的閣樓,重重的宅院,還有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刻,雖然很多地方的彩漆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脫落,但還是不難看出這些門樓曾經的華麗。
再看這些民居,外牆高大厚實,並且很少有窗戶,少數幾個窗戶位置還非常高,不過這些設施都不是傳說中的銅牆鐵壁
能夠抵禦槍林彈雨,還能發出響聲的城牆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在老鄉的帶領下,院長查看了四周的外牆,由於砥洎城三面環水,除了南邊城牆是正經用青磚砌成的以外,臨河的東北西三面都是用石灰石和鵝卵石堆砌的,和大多數的古城牆的建築方式如出一轍,並沒有什麼特殊。於是院長就把目光鎖定在了南牆,在南城牆的內側,發現了稀罕的地方,整面的內城牆密密麻麻卻又整整齊齊的排列著一個個小圓筒,遠遠望去,就像是整面的蜂窩牆。
順著內牆又饒了一圈,發現砥洎城整個城牆內牆全部都是用這種材料建成的,看著有點像燒糊的竹筒。據老鄉說,這就是他們城的銅牆鐵壁,很神奇的是,吸鐵石靠近城牆的時候會瞬間吸附上去。
城牆本身是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的防禦建築,古代城牆按照建築材料不同,能夠分為幾種,夯土牆,土坯牆,青磚牆,石砌牆等,因為這幾種方法都是既經濟又實惠,除了石頭需要燒製,其餘的沙石都很好找。像是知名的西安和南京的城牆基本上都採用的以上幾種材料,像是這種金屬的城牆還真是沒有聽說過。
金屬城牆,別說古代了,現代也基本上沒有,最多也就是鋼筋加混凝土。幾百年前用金屬堆砌城牆,這可不是一般的財力可以做到的,城牆周長足足704米,一圈金屬城牆要多少錢啊。
製作城牆的究竟是什麼?
《山西通志》中提到“鐵,唯陽城尤廣”,當時陽城縣的鐵是全國有名的,年產鐵量高達750-900萬斤,全國第一,而砥洎城正是當時陽城縣的冶鐵重地。
城外的黑松溝裡,白天冶鐵煙霧迷天,晚上山谷裡的爐光沖天,形成了蜿蜒幾千米的火龍,比現在大都市的不夜城都要壯觀,俗稱“火龍溝”,每一日,會有兩三千牲口往來販賣,大街小巷賣飯燒火的一直持續到三更。
我們後來從一位老鐵匠那兒得到了消息。據他講,壘牆的東西叫坩堝,煉鐵用的,煉鐵完了以後,也有人叫他鐵桶。坩堝防腐,防水,甚至比石頭還硬。
古代,砥洎城的老百姓就用坩堝練鐵,把鐵水倒出去後,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過不了多久,坩堝廢料越來越多,堆積如山。丟了可惜,於是這兒的老百姓就用此做了建築,不僅可以防火燒,而且中空的結構使其可以冬暖夏涼,硬度更是堅如磐石。
除了廢棄坩堝,粘合劑是利用石灰和鐵渣調和而成,也遠超過了現在的水泥,因此才使得這座城池歷久彌堅,數百年依舊完好無損。
那麼,這樣一座有故事的古城池,你是否願意前來旅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