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該吃的一碗面,叫世面
孩子最該吃的一碗面,叫世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 1 <
在一次美術課上,老師要求學生畫一副以小船和海水為主題的畫。
正當學生束手無策時,老師只好一步步講解船該怎麼畫,不同的船有什麼特征,然後指導大家畫上海水,海水裡面加上魚,使得畫面更豐滿,同學們有樣學樣,一個課堂幾十個學生,幾乎都如出一轍。
當等到所有學生都畫好准備交稿時,只有一個小男孩,還沉浸在自己的“海洋世界”中,拿著筆在那涂涂畫畫,老師走進一看,發現他給海裡畫上了魚、海草、還有一個類似氧氣罩的人。
老師問他:“老師只是讓大家在海水裡畫魚,你怎麼加上了別的東西呢?你是在動畫片上看來的嗎?”
小男孩不假思索就答道:“這是爸爸媽媽帶我去水族館看到的,我覺得大海裡一定還有別的東西。”
與表現得中規中矩的孩子不同,這個小男孩畫上老師未曾提及的東西,基本上是來源於現實生活中見過的一切具象,有著這樣發散性思維的孩子,一定離不開父母在生活上的指導教育。
> 2 <
曾有一個朋友就有過這樣的苦惱:
他跟妻子都來自偏遠的鄉村,辛苦打拼近十年才好不容易在一線城市混到了上流社會,正當准備永遠定居大都市時,他們要接來那個托給鄉下父母撫養的女兒,因為城鄉各方面差距頗大,需要一切都慢慢適應,他想啊,凡有高層次的飯局,就一定帶上自己的女兒,好讓孩子能夠“耳濡目染”。
這一次,他們一家人受邀參加一商務伙伴的家庭派對,真金不怕火煉,“女兒也參加過這麼多次飯局,少說也懂點能應付的規矩了,沒事的。”他心裡默念。
可在飯桌上時,女兒全程默不作聲,給夾菜就吃,碗裡空了也不敢主動夾菜或者跟爸媽說,有人問她話,她只是點頭。
臨近結束,朋友只能尷尬地跟大家解釋說:“孩子有點內向,不經常帶她來這種場合,也是剛從老家那邊接過來。”
當然,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不是帶孩子多去外面晃蕩見識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只能將這些經歷過的路途化成腦海裡的一副畫面,不能融入他的靈魂之中,成為自己終身散發的氣質。
> 3 <
張愛玲的《色 · 戒》許多人都看過,這可以說是一個關於見的世面不多而被世面毀滅的故事。
王佳芝為了色誘漢奸易先生而混入他們的圈子。和闊太太們一起打麻將的時候,別人在談論著哪家的鑽戒閃亮,而她只是戴著一只翡翠戒指,尷尬得在一旁搭不上話;更有一次,她在喝咖啡時沒注意將口紅的唇印留在了杯沿,這樣的細節被易先生看得一清二楚,頓時就明白了身邊的這個女人,一定是有目的接近自己的。
此後,事情暴露,而她也誤以為易先生對她有真情,放跑了他,結果自己送了命。
這個從來沒有所謂的革命理想,沒有鄺裕民般國仇家恨的普通女子,純潔得如一張白紙,卻偏偏一時興起,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可憐王佳芝,恐怕到死,都沒搞清楚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
究其根因,只有一個:見的世面太少!而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打小開始就應該有父母的陪伴,並且懂得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上提供全方面的指導。
> 4 <
有位媽媽說,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孩子4歲就能背誦幾十首唐詩,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孩子也高出很多。
但是去一線城市工作了一年,回家後卻發現孩子語言能力退步很大,所以毅然堅持再苦也把孩子帶在身邊。
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的家庭情況了。
有一對夫妻,兩人在一線城市打工賺錢,由於收入有限,在高消費的地方,日子過得並不輕松。他們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兒子,在讀幼兒園,學費對他們來說算是很高了,丈夫的父母看著心疼,於是主動提出把小孩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替他們帶,甚至奶奶都親自從鄉下坐車過來,要把孩子從他們的身邊接走,但這對夫妻拒絕了。
他們說:“爸媽,你們安心養老,帶孩子是我們的事,孩子只有一個,錢又掙不完!”
言外之意就是,只有讓孩子待在父母身邊,才能最直接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哪怕是陪他看本書,去次動物園,也只有父母親手接觸,才最有改變孩子的效力。
關於見過世面,知乎是這樣說的: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她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沒有誰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是這樣的人,但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力,但在他們思維成熟之前,他們對外界信息是處於模糊狀態的,這時候作為父母的,則是能將外界一切新鮮事物傳達給孩子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