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仗著年輕,不把中風當回事!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風(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是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孰不知,中風其實潛藏在每個人的身邊,並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在一次「腦血管健康中國行」全國公益活動上,上海科學院腦血管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黃久儀舉了個案例,他曾收治過很年輕的中風病人,「38歲的小老闆,平時一日抽菸3包,酒論斤喝,又有高血壓症狀。」黃久儀說,像這樣的年輕人由於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成為腦中風潛在的高發人群。
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一醫神經內科也收治過一位年輕病人。收治的醫生介紹說,該男子28歲,在某事業單位上班。當時送到醫院時,該男子右側手腳沒了知覺。後經頭顱CT檢查,醫生考慮為腦出血。幸好搶救及時,男子右側手腳才得以恢復功能。
在網上,很多醫生也分享了收治年輕中風患者的案例:男性,26歲,反覆出現右側肢體乏力,休息後症狀緩解,後來又出現左側肢體乏力伴右側面部麻木感,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右側大腦中動脈局部重度狹窄、閉塞,診斷為急性腦缺血發作。該患者抽菸數年,每天一包,也有酗酒史;還有一個16歲中學生,早上起床後突發左側肢體乏力,行走不穩,左手不能做精細操作,最後因腦梗死急性期住院治療……
在衛計委公布的2012年醫院出院病人年齡別疾病構成表中顯示,腦梗死病人中45歲以下為5.6%,45-59歲20.9%,60歲以上74.4%;而顱內出血45歲以下12.6%,45-59歲31.0%,60歲及以上佔比56.4%。排除先天血管畸形及意外傷害等小機率事件,這些數據仍然體現出中風的年輕化趨勢。
為什麼會發生中風?
中風,其本質是腦血管意外,任何跟血管有關的疾病都有引發中風的可能。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病因:
(1)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最主要和常見的病因。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腦梗塞患者也有86%有高血壓病史,70%的腦血管病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2)心臟病,是腦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由於栓子可以反覆脫落,所以容易復發。
(3)顱內血管發育異常 所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 可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黴菌性炎症和風濕病等。
(5)血液病 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少數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6)代謝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與腦血管病關係密切,腦血管病患者中有30%-40%患有糖尿病,且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5倍,發生動脈硬化的時間比正常人要早,動脈硬化的程度亦較重。
(7)其他 各種外傷、中毒、腦瘤、腦腫瘤放射治療以後等,均可能發生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
複雜的神經線路
該如何預防中風?
中風具有「四高」特點: 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那麼,有沒有哪些措施可以預防中風、降低復發率?
1、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肥胖病、頸椎病等。
2、重視中風的先兆徵象,如頭暈、頭痛、、吞咽不利、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小中風發作,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3、消除中風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要注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4、飲食要有合理結構,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菸、酗酒等不良習慣。
5、戶外活動(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保暖。應在室內逐步適應環境溫度,調節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高,避免從較高溫度的環境突然轉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
6、注意氣象因素的影響:季節與氣候變化會使高血壓病人情緒不穩,血壓波動,誘發中風,在這種時候更要防備中風的發生。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宣傳中風的相關知識,應從每個人做起,保持健康的飲食作息,積極治療原發病,也不要諱疾忌醫,一旦發現相關症狀,要立即到醫院就診,早一分鐘接受溶栓治療,就能減少200萬神經細胞的死亡,從而大大降低殘疾的可能性。
健康作息,預防中風,應從你我做起!
文:行遠科技
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