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

14783301326543.jpg

  

  說到《心經》,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但是說到《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是什麼呢?《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裡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這便是《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之一。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告訴我們,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雲: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麵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麵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是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什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未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什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

  照!沒錯,這就是《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之二。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參看《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什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雲: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什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