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創新科技新能源開發 :南海開採可燃冰成功!! 可燃冰屬潔淨能源!!台灣外海也有分布
可燃冰是指天然氣水合物,是甲烷氣和水組成的固態物質,因外觀看起來像冰塊,且可以燃燒,故名可燃冰。
在自然界產生的可燃冰包含的氣體分子以甲烷為主,所以也常稱甲烷水合物。
甲烷氣是相當潔淨的能源,燃燒後排放硫化物及氮化物很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比煤或石油低。可燃冰具高能量密度、儲量大、潔淨等特性,所以認為是未來的新興能源,不過開採不易、成本太高。
如今中國官方表示,經過 30 年調查研究後,終於在南海海域成功開採出可燃冰,並宣稱 2030 年前就可進行商業開發。其實可燃冰分布非常廣,全球蘊藏量保守估計有 2 萬兆立方公尺,比現有油氣資源規模還大,可供全人類使用 1,000 年。可燃冰不僅在深海,陸上也有,今年初,中國也宣稱攻克了關鍵的開採技術。
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源地質組的報告顯示,日本於 1995 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更於 2013 年完成世界首例的海域生產測試,目前已進入商業開採測試階段。而印度於 2006 年、中國及韓國於 2007 年都已陸續進行鑽探調查研究,並成功獲得標本,更規劃於 2017 年進行海域開採及生產測試。如今中國的確如期完成。
據台灣中油公司的報告,早在民國 80 年代學術界的海洋震測資料,即已發現西南海域有可燃冰廣泛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自 2004 年起推動相關的地質調查研究。
而國科會也自 2009 年起展開能源國家型計畫,主要重點在探勘西南外海,也就是高雄至恆春海域的地質蘊藏,可是後來政府科學鑽探計畫預算未能通過,研究規模已面臨縮減,再加上成本很高,民間也無意投資。目前科技部主導的「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也仍停留在調查研究階段。
天然氣的價格及經濟效益是左右可燃冰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美國非傳統油氣資源,如油頁岩大量開發生產之後,明顯威脅新興能源的發展,所以對開採可燃冰的迫切性造成衝擊。不過中油也強調,台灣能源多倚賴進口,對自有能源有迫切的需求,可燃冰提供台灣一個掌握自有能源的機會。若能自產,將可降低國際政治影響能源供應的風險,但因沒有商業開採技術,實難以吸引產業界投入,只能依靠政府支持,才能掌握未來能源自主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