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中醫道出的走路養生法,卻被許多人忽視了

走路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最佳運動」。雖說每個人都能抬腿 就走,但真正走對的人卻不多。如果單純的走路讓你感到乏味枯燥,不妨變著花樣走,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哦。

中醫認為走路養生也能養生,而走路養生的關鍵就是抬頭挺胸,低頭含胸、腳掌拖地、速度太快、胳膊偷懶,這是錯誤站姿「黑名單」上的前四位。低頭含胸不僅最容易帶來疲勞,還可能影響心肺功能。腳掌拖地給人邋遢、難看之感不說,更主要的是會使關節、肌肉、足弓「受傷」。走路跟「急行軍」似的,免不了與人相撞的尷尬,發生摔倒、交通事故等意外的風險也會更高。

正確姿勢:走路要「抬頭挺胸」,這4個字確實道出了正確走路的精髓。雖然走路動得最多的是腿,但眼睛、頭、下巴、脖子、肩、背、胸、胳膊這8個部位都是關鍵,需要你時刻「校準」它們的位置。雙眼應平視前方3—6米處;頭要抬起,尋找一種「往上拉」的感覺;把縮著的下巴拿出來保證與地面平行;脖子要「正」,隨身體自然向前移動;雙肩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背部得稍稍向後「收攏」;胸千萬別含著,一定要挺起;胳膊別閒著,保持上臂自然下垂,以30—45度的幅度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這會讓你走起來更輕鬆,看起來更有氣質和威儀。

快走防病

多項權威研究發現,堅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對抗糖尿病、減少中風、預防老年痴呆等。英國拉夫堡大學研究還發現,每天快步走可以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幾率降低 30%。對更年期女性來說,快走的保健作用更明顯,過了更年期,女性患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幾率會逐漸增加。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45分鐘到1小時,其中風幾率可以減少40%。苟波指出,為保證鍛鍊效果,快走應至少每次40~60分鐘。剛開始鍛鍊的人可以逐漸增加運動頻率和時長,先每隔一天走一次,從半小時開始,逐步適應後就要堅持每天鍛鍊。一般人快走時,感覺有點氣喘,身體出汗,就說明運動量達標了。有的人走路喜歡背著手,這樣走的鍛鍊價值幾乎為零,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挺胸抬頭,收腹提臀,曲臂擺動。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快走時最好隨身帶塊糖,防止發生低血糖意外。

走路時可配合一些小動作,如拍手5分鐘、揉揉腹部等。腎不好的老人還可以踮起腳尖走5分鐘,通過按摩前腳掌內側和足大拇指來溫補腎陽。

倒著走治腰疼

倒走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一些田徑運動員受傷後,通過這種方法進行身體恢復練習。後來就有運動專家指出,倒走其實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方法。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武文強指出,倒走可以鍛鍊平時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鍛鍊效果。對久坐的人來說,通過倒走能夠有效緩解身體疲勞和腰背酸痛之苦。但苟波提醒,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在倒走時,由於看不到後方路況,很可能會出現跌倒、磕碰等危險。另外,老年人腿腳不靈便,倒走不可能走太快,所以運動強度很小,對於心肺功能的鍛鍊作用很小,從健身效果來說很不經濟。因此,老人儘量不要倒走。建議喜歡倒走的人,儘量選擇平整的路面,周圍人比較少的環境,可以採用正走和倒走結合的方式,每天走半個小時,使身體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鍛鍊。

正步走氣質佳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始終以身體健朗、富有朝氣的形象示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王有一套獨特的養生法。幾十年來,女王一直堅持周末走步,她走步的方式很特別,採用的是「正步法」。正步走不用像軍人一樣姿勢很標準,只要全腳掌著地,抬頭挺胸,目視前方,持續到身體有出汗的感覺,就達到鍛鍊目的了。

踮腳走能護腎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教授李躍華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老人腎氣逐漸衰退,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骨骼、牙齒、耳朵關係密切,因此,老人腎氣衰退主要表現為雙腿乏力、牙齒鬆動、聽力減退等。有這些症狀的老人,不妨嘗試踮腳走路。踮腳走路時,前腳掌內側、足大拇指起支撐作用,而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經過此處。這樣可以按摩足三陰,通過足少陰腎經溫補腎陽。每天踮起腳走10分鐘左右,中間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達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但踮起腳尖走路有一定難度,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一定要循序漸進,一開始練習時最好身邊有幫扶物。長期堅持,每次不可過量;患有重度骨質疏鬆的老人,不建議踮腳走路。

走一字步緩便秘

中國科學院教授楊力指出,運動本身就是改善便秘的天然處方,走一字步針對性更強。走一字步的要領是左右腳要輪番踩在兩腳之間中線的位置,左右腳掌著地的同時,分別向左右兩側扭胯,上身保持放鬆。這種走路方式會帶動胯部扭動,有助於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腸胃蠕動,能有效防治便秘。走一字步的運動量不用太大,把其當成每天健走運動的一個環節,走500米就夠了。另外,走路時需要注意,擺髖扭胯的動作幅度不要太大,儘量保持身體平衡,以免扭傷腳踝。

邊拍邊走呼吸暢

走路時,兩手半握,虎口張開成弧形。左腳向前邁步的同時,雙手向身體兩側打開,在左腳落地的同時,右手輕輕拍打左胸(以乳頭為原點,水平和垂直各劃一條直線的上1/4區域),左手則向右側後腰處拍打。然後邁右腿,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後腰,一邊前進,一邊拍。據北京市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介紹,這種走路方式可以鍛鍊肺部,有助於呼吸通暢。行走時,要保持身體直立,眼睛向前看

走走跑跑燃脂肪

甩手大步走不駝背老人常因背部肌肉薄弱、鬆弛,造成脊柱變形、駝背。走路時,不妨甩開手大步走,可讓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張,同時,還能鍛鍊背部和腹部肌肉,減輕腰部負擔。行走時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頭,兩肩向後舒展,邁步大小以兩臂伸直的距離為宜,同時前後甩臂,一般以每分鐘80~90步為宜。

苟波指出,先做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再換一種時間稍長的低強度運動,從而給身體留出恢復的時間,叫做間隔式訓練。與持續的有氧運動相比,間隔式訓練法的運動強度更高,並且能減少運動後的酸痛和疲勞感。同時,高強度的運動也使得脂肪燃燒速度加快。運動時,可以先快跑15秒,然後走路45秒,這樣交替運動20分鐘。也可以快跑60秒,然後快走3分鐘,這樣交替進行30分鐘,長期堅持就能看到效果。這種方式強度比較大,運動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鬆全身,以緩解肌肉的緊張感。

親愛的夥伴們,看了以上分享是不是有了每天走路的計劃了呢?什麼?等不急了?那就從明天早上開始行動!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