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訴孩子這幾點,《摔跤吧!爸爸》那就白看了!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已經火炸啦!
影片憑著好口碑引發了一輪觀影潮和熱議。上映十多天,豆瓣評分依然有9.2分之高。
看過的人幾乎都在探討影片中表達的男女平等、父愛等等精神。
一分鐘帶你看完《摔跤吧!爸爸》
馬哈維亞(阿米爾·汗飾)年輕時是位摔跤運動員,夢想就是世界冠軍。
因為種種原因,直到退役他都與金牌無緣。從那以後,馬哈維亞的夢想就變成了:讓即將出生的兒子替自己完成夢想。
誰知天意弄人,妻子一連生下四個閨女!
女兒們一天天長大,馬哈維亞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這麼一天,鄰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門來告狀: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兒把我倆寶貝兒子打成了啥熊樣兒!
不成想,馬哈維亞看著閨女們痛扁兩個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裡那叫一個樂呀!——天無絕人之路,他發現女兒們繼承了自己的強大基因,簡直是天生的摔跤手!
馬哈維亞也突然意識到,自己只想著要得世界冠軍,卻忘了,其實誰都可以得冠軍——言下之意,沒有兒子,女兒不也一樣嗎?
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如果馬哈維亞沒能想到這一點,那麼電影到這裡就基本“全劇終”了,不過難得的是他想到了,於是,故事正式開始——
馬哈維亞開始對兩個閨女兒進行魔鬼式訓練,後來還把沒啥天賦的大侄子拖下水給女兒當陪練……
在童婚盛行、女性嚴重受歧視的印度,起初馬哈維亞的舉動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兒們走上賽場參加比賽的過程也屢遭波折。不過,女孩兒的命運也隨著父親的堅持而被徹底改寫,甚至被同齡早婚的女孩子羨慕……
儘管在離開父親來到體育學院後,大女兒吉塔經歷了職業上的蟄伏,但最終還是在父親的鼓勵和指導下獲得了世界冠軍,女兒成為了馬哈維亞的驕傲!
總之,這是一部在169分鐘內讓觀眾又哭又笑的好電影,毫無尿點,而且絕對燃點與淚點齊飛!
所有人——我們都是影片中的爸爸。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並且不惜一切著重培養子女,這無可厚非。
可是孩子要怎麼才能培養成才呢?
這成為當下廣大家長的頭疼事。
在電影中給我們家長啟示還是蠻多的。
0 1
第一步: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 堅持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父親是全國摔跤冠軍,他有很好的技術。但是無論是誰,無論在哪個方面。只要想成功,勢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努力,“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任何有濃度的教育,有質量的教育都勢必帶著痛苦和堅持。
從掌握技能和獲得知識方面來說,教育從來都是痛苦的,是反人類的,是反本能的。無論一開始對這項技能有多高的興致,到後面都必須克服一段枯燥的過程。在孩子尚不能理解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時,她對於學習和教育是不知對錯,身不由己的,這個時候就是展現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標,那麼孩子這時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興趣曲線是成一個波動的狀態,剛接觸時候的新鮮,之後如果不感興趣就有一段時間的下降。之後掌握一定知識獲得一定成就後,又會上升,而陷入瓶頸,則又會下降。
所以,痛苦是伴隨我們整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們不可避免,勢必要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和樂趣,要相信:只有撥開雲才能見到太陽。任何的學習都需要毅力和堅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尋常之處,正因為如此,最後的成績才有了“含金量”。
當然,違背規律、忽略事實、過分主觀的堅持則有可能是自以為是,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影片中的爸爸剛開始看來強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從其他教練指導的時候,爸爸選擇了順其自然,這就是一種溫柔的堅持。
● 給孩子提供選擇的空間
許多教育界的評論認為,這個電影三觀不正確,爸爸怎麼能逼著自己的孩子練習摔跤呢,她們並不喜歡。中國人接受了這幾年新的教育思想,似乎一批人覺得不能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如果我們把摔跤換成讀書呢?比如說一個因為文革而錯失機會的爸爸拼了命供自己孩子讀書,然後通過讀書成為了老師、醫生、設計師、科學家……
你看這是不是一個典型的勵志故事?但是,這也許不是孩子的選擇。你怎麼能強迫孩子讀書呢?這明明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孩子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認同也實踐著“讀書改變命運”,所以即使孩子再不願意,家長們也覺得強迫讓孩子讀書對她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而這時的我們就從來不問孩子是否要讀書。
所以,我們不會批判自己把“讀書”這個夢想強加給孩子,事實是我們自己把夢想分為了三六九等。顯然在眾多中國家長心中,不應該逼迫孩子去摔跤,但是可以逼迫他們學習。
社會發展早就到了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選擇的地步,但是我們依然會對孩子進行逼迫。因為只有我們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父愛模式。
父愛模式就是作為孩子,他可能還不清楚什麼是好的,但是父親知道,所以把這些強加給孩子一段時間,我們行動起來就會看見成效。同時,電影中父親也意識到,溫柔的母親可能會對他的計劃造成乾擾,所以定了一個口頭協議:這一年你不要干涉我,如果沒什麼變化,我自動放棄。
大家可以看到,母愛的模式就是順其自然和關愛。當然,這兩者都是我們生活和成長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需要更多父愛模式的推動和逼迫。
● 嚴厲與寬容並行
影片中,大女兒吉塔率先取得了全國冠軍,有些發福的父親送她去到了大學。
放假回家,她看見父親在訓練自己的妹妹,她對父親說:現在不流行這樣摔跤了。兩個人產生了矛盾,進行了一場摔跤。吉塔用上了所有的新花樣,去對抗父親的哪些“過時”的技巧。毫不意外,年輕的摔跤手獲勝,女兒勝利了。
吉塔彷彿打敗了小的時候那個每天魔鬼訓練他的父親,彷彿戰勝了山一般的父親。這個時候她的心裡也許真的很開心吧。而父親趴在自己親手搭建的泥地裡,灰頭土臉,喘不上氣,像是一隻年邁虛弱的黑熊。沒有生氣,沒有憤怒,只是帶著一點令人心疼的無能為力。
電影中的吉塔在無數國際大賽上失利,崩潰無比,她打電話給父親。父親一開始還傲嬌的說了一個字:嗯。然後聽到吉塔泣不成聲的說出對不起的時候,父親立刻拖著年邁的身子去一個從來沒去過、舉目無親的地方找她,猶如飛蛾撲火一般:“別哭了,我馬上去你那”。
這位父親,在魔鬼訓練女兒的同時,依然帶著他自己獨有的愛,街邊的人給他的點心,他一分為二,兩個孩子一人一半。
講到這裡,無論是堅持、選擇還是情感,這部影片都摔出了一些思考給我們。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拉孩子一把,也需要逼孩子一把。潛力真的是“壓榨”出來的,我們絕不能認為教育就是絕對自由,絕對快樂,絕對順其自然的,過分的讓孩子隨心所欲,這不是教育而是縱容,是墮落。
當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也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長,不要揠苗助長。好的教育不一定是片中殘忍的,固執的,自我的,強硬的綁架,無論想要給孩子什麼,都請帶著堅持與愛,以及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為只有這些才配得上最終的歡笑與榮耀。
0 2
第二步:家長們具體應該怎麼做?
● 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
其實一開始,電影中的父親並沒有想著把女兒們培養成摔跤運動員,直到有一次,兩個女兒把鄰居男孩揍得鼻青臉腫,若無其事地回到家,他才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女兒竟然是天生的摔跤手!
不顧村裡所有人質疑的目光,他決定要利用孩子的天賦,把她培養成世界冠軍。
● 必要時需要適當的引導
可能很多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這樣的困惑:“干涉”和“引導”,尺度應該怎麼把握?
在印度,這個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的國家,對女性充滿了偏見和歧視。有些女孩甚至淪為生育的工具,並得不到別人對她們的尊重。
●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信任
關於信任這一點,電影中有個極大的反差。
女兒的摔跤教練一直不相信她有獲得金牌的能力,甚至一度要求她,“只要拿塊銅牌就好了”。反觀父親,雖然女兒在前幾場世界級比賽中接連失利,但他還是選擇了信任。
女兒也沒有辜負父親對她的期望,在最後的比賽中,頂住巨大的壓力,一舉反超對手,為印度爭得了國際級摔跤賽事的冠軍,成功創造了歷史。
女兒在賽後接受采訪時說:“我想把這一切歸功於我的父親,他一直很信任我。”
其實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像做“羅森塔爾效應”,當父母或教育者們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從而在各方面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
反之,生活中,如果爸媽們總在無意中給孩子潑冷水,考試沒考好,或者事情沒做好,就懷疑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自我懷疑。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和信任起著關鍵的作用。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期待和暗示,孩子才有動力、有信心去朝某個方向去嘗試,去努力。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媽媽承擔著重中之重的角色,你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用智慧去引導孩子,用信任去鼓勵孩子,你們也可以培養出自信、勇敢又出色的孩子!
帶你家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吧。然後與孩子討論一下:
——告訴孩子,什麼叫現實!現實就是困境,所有人,都困於現實中。
——告訴孩子,什麼叫資源!資源就是你們的認知,以及自身的能力!
——告訴孩子,什麼叫努力的方向——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向整個世界,證明你的優秀。
——告訴孩子,什麼叫方法——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影片中的父親,正是強迫女兒跟男選手對摔,才成為女子之中最強的。人生就是虐狗,只有讓最強者虐你,你才能快樂的虐你想虐的人。
——告訴孩子,什麼叫目標。目標就是理想的達成,命運的改變!
——告訴孩子,什麼叫挫折。挫折只是行進途中的必然,只是成就到來之前的積累。
——告訴孩子,什麼叫人生成就。成就就是實現你生命的價值,讓你成為後續者的榜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