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這些佛菩薩曾經在人間示現過!
昔日,達摩尊者有師名般若多羅者,謂其曰:東土震旦(即中國),有大乘氣象,可與傳法。
正因如此,很多的佛菩薩本著大乘精神,乘願再來,應化中國,度眾生無數。實乃中國人之福。
梁代三大士:傅大士(彌勒菩薩)、達摩、志公(觀音菩薩)
一、傅大士:彌勒菩薩
傅大士(資料圖)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風,號善慧。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他在雙林寺苦行修身七年後,漸漸地便有許多鄉裡人前來頂禮膜拜,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傅大士的靈異事跡愈來愈多,愈傳愈廣,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化身,是十地菩薩。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時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長,而且聲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達摩大師到中國的時期也在志公與傅大士之間。南懷瑾先生說:
“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國禪,可稱為中國大乘禪作略,才有透脫佛教的形式,濾過佛學的名相,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話,開啟唐宋以後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響更大。”
寶志,南朝梁時僧人。俗姓朱氏,金城(今甘肅蘭州)人。齊宋之稍顯靈跡,梁武帝尤深敬事,俗呼為志公。志公一生的事跡也充滿著傳奇色彩,例如以丹青馳譽於南朝的張僧繇,曾受梁武帝的詔請,為寶志禪師畫像,寶志一時興起,以指端輕輕地朝面門一剺,竟現出十二面觀音像,妙相殊麗,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畫家之稱的僧繇,竟無法成筆。
二、法順大師:文殊菩薩的化身
法順大師(資料圖)
法順大師,一稱杜順,雍州萬年縣(今陝西長安縣)人,十八歲出家,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內禁,隆禮崇敬。“佛祖統紀”載有唐太宗和他的問答,並說唐太宗稱他為“帝心”,後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稱。
杜順和尚年輕的時候,跟隨道珍禪師修習定法,有很多神驗。有一年,唐太宗生熱病,下詔向杜順問:“朕為勞熱所苦,以大師的神力何以滅除?”杜順說:“皇上以聖德統治天下,小病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唐太宗聽從他的建議,下詔大赦天下,病馬上就好了。太宗為表彰杜順,賜號為“帝心”。從此,杜順和尚的聖號就聞名於天下了。
雖然杜順這麼偉大,到晚年的時候,還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勝。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位追隨他多年的弟子來向他告假,說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的道場。杜順聽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著准許了他的告假。臨行還贈他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還是不能領會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發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個老人問路說:“我想到五台山去頂禮文殊菩薩,不知要怎麼走了?”
老人說:“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就是高僧杜順和尚呀!”
弟子聽了心頭一驚非同小可,因為杜順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師父嗎?於是兼程趕回終南山。等他趕到終南山時,杜順已經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無緣見到師父的最後一面。
三、善導大師(阿彌陀佛):淨土宗第二代祖師
善導大師(資料圖)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唐貞觀中到並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數萬卷《阿彌陀經》,畫了三百卷的極樂淨土圖。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
大師本跡不可測度。古今共尊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
蓮池大師說: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印光大師說:
“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說善導大師所說同於佛說,金口誠言,千古不易,其利無窮。
四、豐干(阿彌陀佛)與寒山(文殊菩薩)、拾得(普賢菩薩)
豐干、寒山、拾得(資料圖)
豐干、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關於寒山子,世人既不知其來歷,也不知其姓氏,見過他的人都說是個“瘋狂之士”。他隱居在天台唐興縣西七十裡號為“寒岩”的地方,經常往來國清寺。平時以樺皮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形容枯悴,或長歌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獨笑,或沉思玄想。但出言吐語,都頗具哲理,口中常唱詠道:“咄哉,咄哉!三界輪回。”
他與國清寺的拾得十分友善。這拾得本是棄兒。有一次,國清寺豐干禪師外出,在道邊聽見小孩啼哭,循聲尋找,見一數歲孩兒,無家可歸,就帶回寺院,於是眾僧便隨口稱他為“拾得”。
起初,拾得在寺內掌管食堂香燈。有一天,竟登上佛座,與塑像對盤而食。僧徒急忙將其趕下座來,隨即罷免了他的堂任,叫他廚下干活。拾得時常把寺裡的殘食盛放在粗竹筒裡,讓寒山帶回充飢。兩人唱詩吟偈,放浪形跡,怡然自得。
話說閭邱胤即將赴任,忽然頭痛難忍,醫藥無效。恰逢豐干禪師前來拜謁,察見病情,聲稱不必憂慮,吮水一噴,病人頓覺神清氣爽,頭疾霍然而愈。閭邱胤心裡甚覺奇異但向豐干禪師詢問台州有何名賢。豐干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並告之國清寺寒山、拾得實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
閭邱胤到任三日後就去國清寺,在廚房見到“狀如貧子”的寒山、拾得,躬身禮拜。兩人連聲吆喝,呵呵大笑,說道:“豐干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攜手出寺,歸寒岩而去。
閭邱胤又到寒岩謁問,並送衣裳藥物。兩人縮身遁入岩石穴縫中,說道:“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岩縫泯然而合,從此杳無蹤跡。他趕緊回去找豐干,豐干也不見了! 閭邱胤命僧人道翹搜尋遺物,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間抄得詩歌三百餘首,編成《寒山子詩集》,流傳於世。
五、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澄觀法師(資料圖)
澄觀法師(738—839),唐代高僧,被尊為華嚴宗四祖。宣化上人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時曾說:
為什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呢?他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等到他圓寂之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裡頭走。
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這兩位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這兩位說:“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台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哦,是這樣,那你們可以去了。”
兩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後,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台山去,就對著一般人說他見到怎麼樣的一個境界。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六、金喬覺(地藏菩薩):金地藏的來歷
內身菩薩殿(資料圖)
據《神僧傳》記載,佛滅度1500年後,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姓金,號喬覺。祝發出家後,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遂證道於斯”。
金喬覺99歲示寂時“山鳴石隕”,“寺中扣鐘,無聲墮地”,“堂椽三壞”。金喬覺的肉身“趺坐函中”,3年後,僧徒開缸,見顏狀如活時,“舁動骨節,如撼金鎖”。
按佛經上說的“菩薩鉤鎖,百骸鳴矣”!於是,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七、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
永明延壽大師(資料圖)
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
大師在當時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奉他為國師。
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養。
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啊!”吳越王認為如果有聖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
永明大師說:“有啊!” 他說:“什麼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哪一個?”“坐在首席的那個大耳朵和尚就是。”
吳越王聽了之後心裡就很歡喜,趕緊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處去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耳朵很大的和尚,從那一條路走了?”後來打聽到長耳和尚是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找到之後,吳越王派的人就頂禮膜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
長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啊,洩露我的身分!長耳和尚說完就圓寂了。這些人看到長耳和尚圓寂,就呆在那邊:“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卻圓寂了。”
想想他剛才講的“彌陀饒舌”,說長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師啊,那“彌陀饒舌”不就是在說永明大師,原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吳越王聽到定光佛圓寂的消息,當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下歡喜得不得了。就趕緊去見永明大師,快步往外走,走到門口,剛好一個報信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進來,幾乎跟吳越王撞在一起。
吳越王問他:“什麼事情這麼慌慌張張?” “永明大師圓寂了!”
這是阿彌陀佛示現作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公案,後來世人便把大師的生日農歷十一月十七日定為阿彌陀佛的聖誕。
八、布袋和尚(彌勒菩薩)
布袋和尚(資料圖)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應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九、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
印光大師(資料圖)
印光大師(1862~1940),法名聖量,字印光,號常慚愧僧。
印光大師早年遍參南北眾多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又創弘化社,廣弘法化。辦靈岩山淨土念佛道場,為末法十方伽藍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眾生無以計數。倡導老實念佛,自號‘常慚愧僧’。
所有供養亦捐善舉,慈善救濟,資助流通法寶數百萬冊。臨終預知時至,荼毗後,更示現舍利無數。
弘一大師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由於印光大師晚年往來弘法於民國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對現代社會眾生根性最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師文鈔》等著作,被譽為“小三藏”。實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燈,是現代眾生修習佛法尤其淨土法門的最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