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焦慮拷貝給孩子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受,做某件事的時候自願的去做和被壓迫去做的結果會完全不同。很多時候我們做事都有一個牽強的理由,比如為了某某的期望、為了誰的開心等。心理學家表示:這種行為強迫症可能從幼年時候就種下了。
為了我的媽媽我要鋼琴考8級!
為了我爸媽我要努力讀書!
如果這次考試我搞砸了那麼就完蛋了!
爸爸已經很久沒有笑了,我想表現好點讓他開心!
這是一份青春期的心理潛意識調查問卷的內容,我國多數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學習和生活的動力並非來自自我,而是源自於父母給予的壓力。他們的情感寄托在父母的價值觀上,這讓他們缺乏自我,甚至他們一想到父母失望的反應就會崩潰。
更多的時候孩子眼中的爸媽根本不交流,焦慮的就像兩個陌生人,生活中只會互相抱怨,從來也不親密也不不擁抱,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的感情真的很糟。
ADVERTISEMENT
小涵現在讀中學,從小學畢業媽媽就把她向著文藝特長生培養,她16歲了,什麼家務都不用做,她甚至不知道土豆還要削皮才能吃。她的媽媽李太太很早就放下自己的事業全職陪護小涵,她的原則就是盡一切力量為女兒學習開路。在李太太心裡有一個換算公式,孩子看兩小時電視等於損失一份練習試卷的時間,跟同學聊微信不如看會書……孩子最好的狀態是全天候學習,只有這樣未來才能出人頭地,否則就對不起自己的付出。
很多媽媽都是這樣,不是心裡沒愛,只是不懂說愛。只要小涵成績上去了,媽媽就會綻放笑容。一旦成績下來了她就會不斷地施壓,苦口婆心的嘮叨:「看看別人家的誰誰,成績多好!你要是成績不好就會怎樣怎樣!」
小涵說:「我感覺我就是一個學習的機器,我如論如何都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我真的很焦慮!我甚至想永遠逃避。」
心理學專家的解釋是:「父母不懂表達情感,一味的把自己的焦慮複製給了孩子,他們將自己適應社會的焦慮疊加在了孩子身上!他們不懂得愛的溝通和包容,而是變相的讓孩子承受雙重壓力」。
想想看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一廂情願的為孩子設計一條你認為完美的路線?你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喜怒哀樂全都與孩子的表現掛鈎!你相信競爭要從娃娃抓起!你怕孩子未來在社會有和你一樣的遭遇所以你要做狼爸狼媽!你不懂對家人表達情感,我們都對家人犯了同樣的錯誤。
媽媽對女兒說話總是不自覺的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女兒很牴觸媽媽也很無奈,其實不是媽媽心裡沒有愛,只是不懂如何說愛。
小兩口婚後總是拌嘴,回想起來已經很久沒有跟對方說過我愛你了,其實心裡有愛,但是愛到嘴邊就變形,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彼此都好桑心。
作為媳婦其實很想叫婆婆一聲媽,可是到了關鍵時候那聲「媽」就是憋在嗓子眼叫不出來,總覺得挺難為情的,好尷尬啊!
親兄弟感情不錯,可是很多時候覺得兩個大男人談感情好肉麻,於是大家都避諱,久而久之莫名其妙憋出火了,一張口就吵架。
針對以上問題,歐派 家居 經過調研發布了一本《完美家庭秘籍》其中有大量針對各種典型家庭問題的破解之道。
歐派 家居 倡議,改變生活喚愛回家不要停留在意念要給愛一個行動,發現家的問題,行動起來吧!
其實改變之道很簡單!試著不把焦慮傳染給孩子,用愛包容用愛表達,做一個稱職父母是一種修行。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愛自己是天生就會的,愛別人要後天學習。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專家。學會表達愛,學會與家人溝通,用愛來改變生活是每個人都要掌握的高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