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如何相處才能百年好合?
引言:為夫四法:第一,身邊少帶錢。第二,晚飯要回家。第三,應酬成雙對。第四,幽默加慰言。為婦四法:第一,家庭是樂園。第二,飲食有妙味。第三,勤儉為五婦。第四,贊美無秘密。
一、淨空法師:夫妻如何相處才能百年好合
(居士)問:這位同學問的,他說如果夫婦沒法再相處,應否分開?還是繼續維系一個外表看來幸福完整的家,勉強忍耐痛苦下去。
(法師)答:如果要覺悟的話,就不會有痛苦,會真正有歡喜。我覺得夫妻兩個人不能相處,要把不能相處的原因找出來,然後把原因消除,你們不就百年好合了嗎!一定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很重要。縱然是學佛,學佛不能相處,離婚了,不是好現象,這個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不能相處?佛教給我們「四攝法」,你要會用!四攝法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方法。現在在團體裡面講公共關系法,在我們一個人身上講,這就是交際應酬的方法。佛教得好,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跟許許多多不同宗教往來,不同的族群往來,我們都做得非常好。用什麼方法?就是四攝法。四攝法裡面你記住,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佛教我們的。你要是夫妻兩個會用這四攝法,就是一對恩愛夫妻百年和合,怎麼會分離的!你不會用。
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我講得很多,它跟六度的布施不一樣。四攝法的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你看你夫妻兩個要常常請客,彼此送禮,這不是好事情嗎!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這個地方。愛語,是真誠的關懷,關懷對方。利行,你所想的,你所做的,絕對是對對方有利益的,對方所歡喜的。最後一條是同事,同事,譬如說共同建立一個家庭,而且這家庭是全世界所有家庭裡頭的模范家庭,你說這種事業多有意義,這就是弘法利生。今天社會不安定,社會不安定原因在哪裡?我參加這些國際上的和平活動不少次了,我跟大家談的,你們天天說化解沖突,促進和平。沖突的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家庭,就是夫妻不和,你們有沒有發現?所以這個社會離婚率這麼高。離婚率高,這個社會決定有問題,它不健康,這個社會有病,這是病根。健康是什麼?健康是和睦,不和就是有病,就是個病態,我們不能夠不懂。
我再講到是,這還不是真正的根本,真正根本是什麼?根本是自己。我說自己的「本性」跟「習性」發生沖突,就是覺跟迷發生沖突了,這才是根本,真正的根本。所以我教人,我們要做和平工作,要化解沖突,要促進世界和平,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從內心做起。我在內心裡面,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化解,我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絕對不對立,這矛盾化解。你自己有成見,你們夫妻兩個就對立,對立就麻煩了。你要把自己對立化解,不要問對方,對方對我不好,我對他好;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你要曉得這兩面有一面不對立,他這一面不能存在,一定是兩個都對立,才會打架,一方面,單方面決定不起作用。
我在聯合國幫助他們解決沖突問題,我是這樣教導他們的,這個方法有效。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跟任何人不對立,所以一切人對他都沒法子,都不能夠造成他的障礙,佛成功了。所以,根本就是說我跟一切人事物對立了,這是真正麻煩的根源,禍根,禍害之根,不是造成社會大眾的禍害,那是另外的,這是自己墮阿鼻地獄的根。宇宙是和諧的,我們身體是和諧的,身體是小宇宙,沒有一樁不是和諧的,根本就沒有對立,對立是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
所以,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是從自己心裡頭生出來的,真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佛菩薩、極樂、天堂,也是從自己一念心生的,你一念清淨,一念善意,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整個宇宙是美善的。你一個妄想、分別、執著起來,整個都變了,你的相貌變了,你的體質變了,你的居住環境統統都變了,你怎麼能怪人?所以我總是勸人,夫妻要和合,你要把不和的因素找出來,把它化解,做為社會一個好的榜樣,那是功德,那才叫真正學佛。離婚錯誤的,勉強湊合過那種痛苦的日子,這也是錯誤的,那不是正確的,一定要覺悟。
淨空法師:夫婦一方不學佛該如何做才如法 問:北京同修說,我周圍的同修,有不少是夫婦一人學佛,一人不學佛,造成許多苦惱。請問學佛人應該如何面對才是如法?
答:自古以來,儒、佛的教誨都教人要孝,你看佛法,孝擺在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孝悌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根本,現在疏忽了。我們如果能把孝悌做到,孝悌怎麼做法?《弟子規》就是的。你能在家裡頭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會感動對方,你能感動一家人。你不能感動,你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他們沒有過失,是自己做得不夠。
這個功夫做得最徹底、最有效果的,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舜王,舜王的故事多看看,做得最徹底、最圓滿的。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三年工夫把他一家人感化了;這一家人感化,把他的鄰裡鄉黨統統感化了。堯王聽到這樁事情,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觀察他的孝行是不是真的?果然沒有錯。所以最後堯王把王位讓給他,他能治家,他就能治國。這些很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最好的模范,最好的榜樣。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沒有不能感化的人,這個一定要知道。感化不了是自己做得不夠,自己要生慚愧心、懺悔心,要認真努力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