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

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

文:如孝法師

心需要感受,心與感受是內在、外在的結合。自古以來,真正能夠談到藝術層面的東西,都會給人一種生命的感動,這個感動在某一個方面是和感受重疊的。中國人對此一直很重視,在中國文化裡面它屬於“虛”的部分,所以生命應該有一個源頭。但是在生命的現象裡面,基本上都有一個自我。

在藝術當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思考,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比如,王羲之的書法《蘭亭集序》來源於他對生命的感受,他可以說是證悟了的。既然《蘭亭集序》寫得那麼好,他的一生為什麼不能多寫幾篇《蘭亭集序》呢?看來,藝術真是一個很秘密的境界。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斷地在念頭上跨界,而真正的修行讓我們既能感性地出出進進,還能達到理性的兼顧。所有的藝術都是修行,可是這些都無法與佛陀給我們的教法相提並論。因為佛陀的教法——戒定慧具足了效率與次第,而且能夠以一個點撬動整個的生命。

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

其實,所有的藝術都是戒定慧。比如書法當中的穩定,要練多久,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規范,最後表達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境界……這是實踐上的要求,但是它卻沒有給出更加完整、更有效率的方法,就是為了追求藝術而藝術。

而真正的藝術本身是為了傳遞生命的本體,這種信息是虛的,不能以名言、概念傳遞,就是沒有辦法說明它是什麼在佛教來講,就是法無定法。但是佛陀的教法是高度濃縮的,戒、定、慧的次第是能夠承辦一生的生命藝術。它有各種方便,乃至於吃飯、睡覺都是一種生命的藝術。禪宗就有座上、座下、歷境、對緣等各種各樣的修行方法,非常成體系,讓人刪繁就簡,有些地方不需要重復,而有些地方卻不能漏。

佛陀的教法是對生命三百六十度的掃描,不僅有實的部分,還有虛的部分。這就牽涉到對自我的去除,我們要用完整的心,去經歷名言背後完整的境界。就像瞎子摸象,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對生命的觸動,了知是局部的。

而完整的心通過戒定慧的莊嚴,能夠照見一切生命的真實境界,能夠通過對自心的認識通達整個宇宙客觀的緣起變化,最後讓心得到一種遍滿法界的覺知,這就是成佛的境界。

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二品無明都斷了,就是毗盧遮那,光明遍照三百六十度。這個光明不像世間的日月,太陽落下去了,我們就看不見一百八十度之外的虛的太陽了。我們認為它隱沒了,涅槃了,卻不知道它一直都在。超越一切境界,能夠獨立安住的才是真正的藝術,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

禪修是要達到一念覺心的相應,相應於生活的分分秒秒。大概上世紀九十年代,本煥長老說他前面的20年沒有生起一個妄想,這就是功夫。沒有妄想生起並不是單調的存在,他有他生命的安樂,不僅僅在境界上,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有禪樂。法的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

如果我們知道佛法不是教條的認知,而是一種充滿生機、光明遍照的內在喜悅的話,我們才真正脫離了低級趣味。當然,對於佛法的禪樂境界,我們並不執實,但它卻伴隨著我們,我們不會認為佛法像直面生死那般殘酷。我們一定要按照戒定慧的次第慢慢地熏習。世間所有的感受,如果開始是快樂的,後來一定伴隨著痛苦。如果開始是痛苦的,後來一定會快樂。修行也是這樣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