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愛情之前,男人和女人最好要知道什麼?

在擁有愛情之前,男人和女人最好要知道什麼?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人一定會遇到那個合適自己的人麼?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趣的,一定是一個久經情感,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的人來提問的,我們很多人也都是對感情充滿了期待,希望下一個就是那個合適的人,最後的人,一生同行的人,可是往往不如意。

我們一路走來,看到了許多感人的情感故事,覺得別人的幸福都很理所當然,卻在想為什麼我沒有遇到自己的幸福?

可是幸福有的時候來源於自己,而不是他人。

渴望被懂得,也渴望被愛護

社會是有三從四德這樣的說法,想來也是挺可怕的,現在的社會肯定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了吧,今天的社會女性對於人生都有了更加積極的看法,不能接受社會對女性的偏見。

雖然如此,但是有的時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可能也會冒出少許類似的想法。

之前接過一個女性咨詢者,找到我時是因為跟老公的關系處理出現了問題,非常難過,非常不理解老公,不知道如何解決。

她說自己這段時間工作特別的辛苦,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也是由於夏季炎熱,內心焦躁,而老公卻沒有理睬,還在生活瑣事上給她找麻煩,於是跟老公發火,沒想到老公非但沒有安慰她,反而一言不發的晾著她,女士就更加生氣,後來冷戰情況越發不可收拾。

後來了解到,男士並不是不愛女士,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工作都很不順利,所以無心理會這種事情,自然沒有心情來哄她。但是女生非常難過,對方總是在自己生氣的時候,情緒不好的時候,不理睬,甚至反駁與自己爭吵,明明是他的問題。

這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但是問題的點在於,女士生氣的原因在於,他應該在我生氣的時候哄我,而不是一言不發的晾著我,我希望對方可以在我生氣的時候為我的情緒買單。

其實,這是在兩性情感中的心理:我希望你對我負全責。

誰才能給你長久的快樂?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研究發現:嬰兒後期(1.5歲到3歲)是產生自主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兒童迅速形成許許多多的技能。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兒童從這時起就介入了自己意願與父母意願相互沖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兒童行為的精心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和不公正地懲罰,兒童就會感到自我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持久的良好願望與自豪感發自沒有喪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動輒愛疑慮和愛羞怯的傾向來自喪失自我控制感和過度的外部控制”。

所以,基於小時候的自我疑慮,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發現或許我們會害怕對自己負責,所以在情感中,會不自主的希望回到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依然希望有個人能對我負責。

但是心理學不是讓我們覺得童年的經歷就是造成了這種影響,是無法更改的,而是告訴我們我為什麼有這樣的心理,然後告訴我們:你長大了,不再是當初的嬰兒,你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情緒和一切負責。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