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站周邊產業漲5-10%,可是有價無市!

城市發展、交通規劃專家認為,巴生河流域的捷運計劃,將對大吉隆坡與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在捷運計劃宣布後,被圈定為捷運站周邊的土地,價格開始看漲,尚未推行產業發展的土地及距離捷運站半公裡至1公裡內的房產,成為炙手可熱資產。

大馬政府2010年批准“捷運計劃”(Mass Rapid Transit簡稱"MRT"),是大吉隆坡(巴生河流域)交通體系的一部份,這項分階段發展的捷運計劃,將有3條線先後運作,捷運一線前半段路線已在2016年尾開跑,預定在今年7月,全長51公裡的捷運一線(其中9.5公裡是地下隧道)將全面通車。

周邊房產炙熱搶手

城市發展、交通規劃專家認為,巴生河流域的捷運計劃,將對大吉隆坡與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

在捷運計劃宣布後,被圈定為捷運站周邊的土地,價格開始看漲,尚未推行產業發展的土地及距離捷運站半公裡至1公裡內的房產,成為炙手可熱資產。

關於捷運對大吉隆坡交通體系扮演的角色,吉隆坡市政局已設定60:40的采用公共交通與使用私家車目標;目前的比率分別是30:70。

經過有關方面的努力,市區公共交通滲透率已從2008年的20%相應改善。有了捷運計劃,只要捷運車票價合理,相信采用公共交通的比率將上升。

好比本區域市場如日本、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捷運將帶動“交通為導向發展”計劃(TOD)興起,在捷運站內開設便利商店、設立自動提款機、餐飲便當中心,簡便服裝店,以便應付搭客的需求。

另外,捷運線停歇站將與現有一些輕快鐵站銜接,方便前往周邊商業大廈上班或辦事,根據吉隆坡市政局的指示,“交通為導向發展”計劃,與捷運站、輕快鐵站或其他火車站的距離,必須是在200至400公尺之間,而且從火車站前往大廈必須是連通的,就是不需走出捷運站。

房價漲5至10%

與此同時,捷運站的設立將有助於帶動、提升周邊產業的價值,在轉售要價或出租市場,預計增幅可介於5至10%之間。

此外,吉隆坡南部將是新的成長走廊,這裡的土地價格,相對來說比吉隆坡市區較便宜,發展成本自然比較廉宜。

與此同時,基本設施發展工程也將激勵產業價格的走勢,吉隆坡以南的加影捷運站、捷運二線經過的雙溪毛糯─沙登─布城及高鐵途經的布城和芙蓉站,這些城鎮周邊的產業將在帶動下上漲。

當捷運線工程完成,屆時將是巴生河流域公共交通體系重要的組合,該項交通設施不只彌補現有鐵路網絡的不足,也將扮演整合現有鐵路體系不足的角色,包括紓緩大吉隆坡城市地區的交通阻塞情況。

經濟轉型四通八達

大馬的捷運計劃的建議書於2010年6月提出,並於2010年12月獲政府批准,捷運一線的工程於2011年7月展開,這也是大馬政府“經濟轉型計劃”、巴生河流域其中一項啟動計劃。

另外,捷運機構私人有限公司於2011年9月,在政府的委任下成立,為該計劃的官方與資產擁有者。在這之前,有關計劃是由大馬國家基建公司負責。

說起捷運計劃的歷史,那是首相拿督斯裡納吉於2010年6月提呈第十大馬計劃(2011至2015年)時提出,原本的建議名為“巴生河流域綜合交通體系”,比較普遍的用詞則是“大吉隆坡捷運”或“巴生河流域捷運”。

在上述工程之下,公共陸路交通委員會將監督與協調整個捷運計劃的推行,包括在建築成本與協調方面,扮演監督的角色,一旦地鐵工程完工,國家基建公司將擁有及經營捷運計劃。

發展成本少過230億

此外,政府於2010年12月批准捷運計劃的發展時,委任金務大(GAMUDA,5398,主板建築組)和馬礦業聯營機構為發展計劃伙伴,負責隧道工程的建設。

工程的投標於2011年4月進行,並於同年7月開始興建。捷運機構頒發4項價值32億2000萬令吉的工程給雙溪毛糯─加影捷運線負責公司,該機構在2012年杪宣布,發展總成本不會超過230億令吉,並且可在2017年7月完工。

雙溪毛糯─加影捷運線,從雙溪毛糯起點站開動到終站加影,途中會經過甘榜士拉末、橡膠研究院、桂莎白沙羅、桂莎中環、哥打白沙羅、蘇莉雅、珍珠白沙羅、萬達鎮、敦依斯邁花園、菲麗雅白沙羅、武吉加拉、白沙羅市中心、士曼丹,這是第一階段的停歇站。

預定於2017年7月啟用的停歇站,分別是國家博物館、中央藝術坊、默迪卡體育場、武吉免登、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葛京、瑪魯裡、第一花園、美達花園、珍珠花園、康樂花園、山迪花園、斯裡拉也、敦胡先翁、蕉賴11英裡、武吉杜貢、雙溪哲尼、加影體育場及終站加影市區。

強化隆市鐵路網絡

捷運計劃是大吉隆坡—巴生河流域其中一項經濟啟動計劃,這也是經濟轉型計劃的一部份,新的捷運系統預料將改善和轉型吉隆坡欠完善的公共交通體系,推動大吉隆坡市區邁向先進城的水平。

一旦完工,新的捷運線將加強大吉隆坡的鐵路網絡,從2010年的每15公裡100萬人,提高至每40公裡100萬人,配合政府的巴生河流域公共交通使用率,從2009年的不到20%,提高至40%目標。

另外,“雙溪毛糯—沙登—布城”的路線已經基本確定,目前規劃全長52.2公裡,預定有36個停歇站,該線在2015年底動工,預定在2021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至於“環狀線”的初步路線圖已有雛型,完成規劃後將呈交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審議,該線圍繞吉隆坡市區發展,概括吉隆坡市區20公裡以內地區,應付高密度地區市民對快鐵的需求。

捷運發展計劃的初期成本由政府提供融資,可以說是大馬資金數額最大的基本設施計劃,分析員估計,由於需要隧道工程,因此發展成本可能更大。

雖然多數人歡迎捷運計劃的發展,不過也些人對該項計劃有助商業活動的可行性存在質疑。無論如何,多數人認同它能產生經濟效益,並在可預見的未來取得投資回酬。

環狀線銜接整合路線

另一方面,應付吉隆坡交通使用者需求的捷運“環狀線”,將聯系與整合目前未銜接的輕快鐵與單軌火車線,現階段一些未有銜接交通系統的地區包括谷中城、滿家樂、冼都東區與安邦區。

首階段:29公裡22站次階段:12公裡8站

大藍圖的草案指出,“環狀線”至少分兩階段發展,第一階段29公裡,預定有22個停歇站,西部與南部將谷中城和安邦、大馬對外貿易中心與冼都銜接;第二階段長12公裡,共有8個停歇站,將安邦與冼都東區銜接,完成“環狀線”東北部地區的銜接性。

“雙溪毛糯—沙登—布城”或是南北線,將應付大巴生流域西北走廊市民的需求,將發展中地區,例如雙溪毛糯、甲洞和士拉央,與市中心東半部(包括甘榜峇魯和吉隆坡國際金融區)銜接起來。

從各主要發展商例如森那美(SIME,4197,主板貿服組組)、林木生集團(LBS,5789,主板產業組)、綠盛世(ECOWLD,8206,主板產業組)、高美達(GLOMAC,5020,主板產業組)、馬星集團(MAHSING,8583,主板產業組)、吉隆坡甲洞(KLK,2445,主板種植組)等上市公司,其他一些非上市產業發展商掌握捷運一二線的基本設施便利,在周邊地區發展產業計劃,可以看出業者率先掌握發展商機,避免錯過捷運效應掀起發展熱潮的列車。

根據業者市場行銷部的反映,他們推出的產業發展計劃,普遍取得不錯的訂購率,顯示產業投資者對捷運發展、對產業價值的帶動信心不減。

何謂地跌?

地鐵為鐵路運輸的一種形式,目前在中文的詞意上有兩種理解,但均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相關:

1.指在地下運行為主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即“地下鐵道”或“地下鐵”(Subway、tube、underground)的簡稱。許多此類系統為了配合修築的環境,並考量建造及營運成本,可能會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區轉成地面或高架路段。

2.指涵蓋了各種地下與地上的路權專有、高密度、高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Metro),台灣則稱為“捷運”(Rapid transit)。除了定義一,也包括高架鐵路(Elevated railway)或路面上鋪設的鐵路。因此,地鐵是路權專有的,這也是地鐵有別於輕軌運輸系統的主要特色。

須具2條件

一般來說,現代的地鐵須具備以下兩大條件:

1.在城市內部運行的大客流量、主要以電力驅動的軌道交通。換言之,該系統須在城市內部運行、服務城市,擁有獨立路權。

2.班次密集,在白天的頻率一般在10分鐘以內一趟。

根據這個定義,地鐵無須完全建於地下,可以位於地面或高架橋上,也無須采用重軌,如使用輕軌能做到,應當也能算成地鐵,例如加拿大溫哥華的架空列車,至於是自動駕駛或是有人駕駛、軌距幾何,都不影響這個定義的使用。

地跌歷史

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是為了解決當時倫敦的交通堵塞問題而建。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世界首條地跌:倫敦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鐵,位在倫敦塔附近、穿越泰晤士河的倫敦塔地鐵(Tower Subway),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營運數個月後便因新通車的倫敦塔橋,取代了大部份的旅運量而廢線。

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下鐵路則在1890年開通,也是位於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

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氣化地鐵,即現時北線的一部份。

早期在倫敦市內開始通車的地下鐵,於1905年全數電氣化,現存最早的越江地下鐵路於1886年開通,位於利物浦,以連接利物浦市中心與河對岸的伯肯黑德碼頭區。1896年,當時奧匈帝國的城市布達佩斯開通了歐洲大陸的第一條地鐵,共有5公裡11站,至今仍在使用。

法國巴黎的巴黎地鐵在1900年通車,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etropolitain”(法文直譯指“大都會鐵路”),是從Metropolitan Railway直譯,後來縮短成“Metro”,所以現在很多城市軌道系統都稱Metro。

結語:

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大馬,在捷運的發展史慢了兩個世紀多。不管怎樣,人民對這項新的交通設施,普遍是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完工與投入運作,並且希望能改善市區交通擁擠的情況。上班族希望地鐵全面通車後,能告別駕車、塞車上下班的日子。

當然,如果捷運票價保持大眾化水平,而且停歇站規劃做到迎合最多市民需求,那將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