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驚的長壽法:有一種健康是餓出來的!
“別人是吃兩口就飽了,我是吃飽了還得再來兩口!”
這對於“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的吃貨們來說是常有的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飲食文化底蘊,讓國人對美食有著難以抵抗的熱情。但如果把吃撐了和幸福感掛上等號,常常吃得興起就松褲腰帶、吃完後打著飽嗝揉著肚子,那你可就要小心了。要知道,健康從一定程度來說,是“餓”出來的。
古人的一些醫書中,把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都稱為“爛腸之食”,生活中也發現許多疾病與吃太飽有關。眾所周知,吃得太飽會增加腸胃負擔、造成肥胖、引發心血管、糖尿病等問題。近日,日本的一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遺傳因子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症風險。
適當餓肚子,可以讓身體器官得到休息保養。古人曾把“辟谷”當做一種養生保健法則。不食五谷,對血肉之軀的我們來說,誇張而不可行。但由此可見,少吃一點,對於身體健康確實有一定益處。
“餓”是一種養生方式,但可不是讓你盲目任性餓,一不小心反而可能餓出低血糖、貧血、胃病等,那就本末倒置了。
現在一起來看看 “餓出健康”這門技術活的正確打開方式!
1. 吃飯控制在7分飽
其實餓不只是不吃東西,也可以是少吃東西,7分飽是最健康的飽腹標准。
那麼7分飽是一種什麼感覺呢?就是感覺胃還沒有滿,但是對食物已經沒有那麼大的進食欲望,雖然習慣性地還想吃,但是一旦注意力被轉移,很快會忘記吃東西。
2. 一頓飯20分鐘
人的大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收到飽腹的信號,所以為了防止吃得過多,建議把吃飯的時間延長至20分鐘。
如果你是個“快食”一族,可以把筷子換成小勺,把大碗換成小碗,每一口飯最少咀嚼20次以上,這樣既能夠讓進食速度慢下來,而且還有利於減少腸胃負擔,更易消化。
3. 飽腹感代替吃飽
多吃些蔬菜、粗糧或是飯前喝一杯水,可以讓你更快有吃飽了的錯覺,但實際上胃裡還有一定空間,既不委屈自己,又有利於健康。
4.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既能滿足口腹之欲,還能為腸胃緩解壓力,把每天三餐的食物分成四餐、五餐,對於血糖控制也大有幫助,還有助於塑造好身材,怪不得近幾年特別流行少食多餐。
5. 偶爾少一餐沒什麼
一日三餐似乎已經成了慣例,但是實際上,有時餓上自己一頓反而會讓腸胃得到休息。但餓著自己可不是單純不吃,其中也有很多講究:
少的那一餐不可選擇早餐,最好選擇晚餐,因為晚上活動量少,對身體的影響不大。
晚餐少吃後,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否則容易低血糖。
每周少吃一餐控制在1~2次,可別動不動就任性不吃飯,這樣反而會餓出問題。
這點僅對健康者適用,對於有腸胃問題,血糖問題的人,咱還是定時定量更為妥當,切不可以身犯險。
這裡提醒2點:
1. 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而國人晚餐大多很豐盛,因為只有這個時候一家人才比較有空坐在一起好好吃頓飯。豐盛的晚餐往往與健康背道而馳,即便面對滿漢全席,你也得控制好每頓的食量。
2. 餓的方法需因人而異,切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對於那些晚上工作的腦力勞動者,晚餐更得好好對待,切不可一餓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