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說「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心經說「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當我們在做夢時,夢中種種情境皆為實有。可一旦夢醒,又什麼也沒有。那麼這個夢,到底是有呢,還是無呢?它是即有即無,即無即有,介於有無之間。幻亦復如是。

“色即是空”,此是菩薩境界。在菩薩境界中,無需通過三大分析法來識空,證空,而是不假次第,當下即見一切色界,但為幻有,自性皆空。在菩薩眼中,一切皆為幻有。但大家需要注意這個“幻有”,幻有不是沒有,幻有是如幻如化的有,是如夢如影的有。幻也好,夢也好,不是沒有。它是介於有無兩者之間。說夢說幻是什麼都沒有,這是不可以的;說夢說幻為有,也是不可以的,因為夢也是一種有,幻也是一種有。

凡夫看主體五蘊和客體世界,一切皆為實有;羅漢看一切,皆為空有;菩薩看一切,皆為幻有。那佛眼中的一切是什麼樣的呢?在佛的眼中,主體五蘊和客體世界,一切皆不妙有。妙有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空與有為一非二。羅漢所見之空為頑空、死空,菩薩所見之空為幻空,佛所見之空為真空——因為佛從空中真實地見出了萬有一切。故佛陀眼中的空是創造(生化)之別名,永恆(涅槃)之別名,般若(智慧)之別名,光明(清淨)之別名,力量(意志)之別名,慈悲(無我)之別名……

佛陀眼中的空是真空,有為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故佛所證者是“空即是色”。菩薩眼中是一幻一切幻,佛陀眼中是一真一切真。

凡夫、羅漢、菩薩,皆為從現象看本體,從客視主,從因視果;而佛陀眼中是純主無客,或徹底超越了主客二元。一切虛假或夢幻,皆出自主客對視中。凡夫因處於純客無主(純現象無本體)狀態,故視一切皆有;佛陀因處於純主無客(純本體無現象)或徹底超越主客二元,故也視一切皆有。差別只在,凡夫所見之有為實有,佛陀所見之有為妙有。

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五蘊的第一蘊——色蘊,呈現在不同的境界、視角和覺醒程度的人們心目中,是存在著重大差異的。但對於余下的四蘊——受想行識,玄奘使用了精減法,只用了一句“亦復如是”概括之。如此譯法,非常合乎古人行文的慣用手法。但是,這種譯法卻不合乎佛經的文體風格。因為這種譯法,極容易讓閱讀者,在閱讀時,一滑而過——受、想、行、識這四蘊,從眼前一晃就過去了,注意力還沒有來得及停留一下,就被轉換到下一句話上了。

這裡是不可以輕易滑過的,必須將注意力長時間地停留於此,必須將理解、感受、止觀長時間地駐足於此。因為對余下四蘊的理解和洞見,十分重要,甚至比對色蘊的理解和洞見,更加重要得多。

將此四蘊全文譯出即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這幾句話需學者反復念誦,念誦時還需將理解和洞見貫穿其中,將止觀貫穿其中。如此,每念一遍,必有一遍之收獲,必有全新之體悟。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用一生的時間不停地讀誦一部經典。因為經典不同於一般的書。一般的書,最多讀上兩遍足矣。聖賢的經典,是需要用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地閱讀的,是需要用一生來閱讀的,乃至需要用多生多世來閱讀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