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文/观诸法如
功德也有真假?为何这样说呢?一般人认为功德必然是好的,为何经论又说「相似功德」和「真实功德」?功德是相似的或者是真实的,看看《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怎么说: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
相似功德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
「相似功德」,就是与功德相似,若是做了这些事情,那实在是有罪过的事情,「实是菩萨过失」。
何等为五?
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三者、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叡者数。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
「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
第一个有过失的事情,由于这个有情,暴恶毁犯净戒,菩萨以此为因缘,对于这个众生不发慈悲心,作不饶益。
「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
第二个相似的功德,「诈现种种具足威仪」。诈,是欺诈,就是欺骗,是指这位菩萨内心说的,不是指外相说。内心里面有意的欺骗人,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很完善的威仪。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又为贪求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具因缘,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为诳他故恒常诈现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由是令他谓其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所谓承事供给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
为了贪求种种的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这些资具的因缘,就善巧方便的,在大众之中显示自己有殊胜的功德。就是有欺骗性的显现出来不平常的威仪,殊胜的一个面貌、或者是一个怪样叫人家注意,表示他有道德。
为了欺骗人常常的「诈现」,现出来「诸根无掉」。「威仪进止无有躁扰」这叫做「诸根无掉」。诸根也是能安住不动。「诸根寂静」,同一个威仪能够「经久时住」。因为现出来「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使令他人,就认为这个人是有修行的人,有戒、定、慧的庄严,这是良福田,应该去布施他、供养他。「当有所作」,应该为他做事情来修福。「所谓承事」能够随顺他的意思去为他做事情,还「供给」他「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
这里说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从表面上看,这也是功德,但事实上,他是为求供养而欺骗人,所以这个功德不是真实的功德。
「三者、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叡者数」。
读书多的人,文章写的很好,世间的文辞写的好,这是世间人所喜好的,所以叫做顺世间文辞。
世间上也有咒术。得了禅定的人,可以说咒,他说了咒,也能够有灵验,也可能没有灵验。「外道书论」,世间上其它宗教的书论,不是佛法中经书。这位菩萨,对于世间的文辞、世间的咒术和外道书论很有研究,很有成就,为人教授这些事情,那么世间的人,认为这位菩萨了不起,不是没有读过书的人,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菩萨也参加到智者数、聪叡者数里面去了。这也是一个相似的功德,不是真实的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复有一类,弃舍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所有经典,专乐习学随顺世间文章咒术,而不自察怀聪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聪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佛教徒到佛法里面来,反而不学习佛法,去学习社会上的知识,那应该包括在这里了。
「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
这位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修行的施等善行,不符合佛法的真义,那是有过失的,也就是相似的功德,而不是真实的功德了。比如说如果对方是病人,他有不适合吃的东西,若是给了他,这不是真实的布施。布施的时候其心不平等,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亲疏等等关系,对自己能有多少回报。已经答应给予的东西过后后悔,答应给予多少,少给了,许诺给予好物,后来给以恶劣之物,这样的布施是不合适的。表面上看,这个人布施,应该是功德,从事情的结果来看是有罪过的。
「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
这位菩萨很有智慧,能够建立和佛法相似的正法,广令流布到很多地方去,很多人学习这件事,使令人不能够栽培善根,不能修学圣道,所以这也是有罪过的事情。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若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他有邪见谤菩萨藏,毁谤大乘佛法。欢喜宣说开示建立非正法,正法相似的法,使令人迷惑,认为它就是正法。像似的佛法,或者是他自己思考得到的像似正法,或者随顺别人向他宣传像似正法,也信解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一、似教正法。说相似法的人,「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见是内心的想法,论是在语言上说的,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发出这样的的言论。以个人之邪智慧,编成一套道理,说其法是佛的正法,才是对的、其它法是错的,而且非常的肯定其所说的相似法,使令人生起信心。他所创立的那一套道理,与佛的正法相违背,不合乎正法,看起来似乎是正法,其实是相似佛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诸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有的人以和如来语相似的文句,在经中安置伪经,在律中安置伪律。
二、似行正法。这个人创立一套邪道理,「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自己依邪法而修行。因为擅长宣传,很多人就因为他讲的似正法而修行。接受其邪说,且以他为师,这些人就是「从他受」相似法,而犯了过失。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又闻世尊宣示称叹「节量衣食」,便作是言:断食而住露体而行,最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听到佛陀赞叹「节量衣食」很好,就说:「绝食而住,裸身而行,最为善妙」。自己这样宣说,也这样而作。也提倡出去这样的邪知邪见,修苦行,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修行方式,而且还觉得能这样修行才是正修行,也就这样的做了。
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叡者数,这一般人也做不到,都是要有一点智慧的人。修行有罪施等善行,这一定要有福德的人,他有力量做这件事。宣说建立像似正法也要有多少智慧的人,他才能做这件事,做这件事而能广令流布,那这个人一定也是有大福德,名声普闻,很多人恭敬赞叹,他才能做这件事。
真实功德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
何等为五?
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起胜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叡者数。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五者、开示正法,遮灭一切像似正法。
「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起胜悲心。」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暴恶」表示这个人坏到极点了,没有慈悲心,轻微和严重的罪过都不当一回事。菩萨对于极暴恶、犯了很多戒的众生,菩萨「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嫌是讥嫌,恚恼,就是内心里面很愤怒。由那个人的心性暴恶犯戒,「为缘」,为因缘故,「方便弃舍」,菩萨可能假藉一个理由,就是弃舍了这个暴恶犯戒的有情,他不教化他了。「不作饶益」,不会做一些对他有利益的事情。主动的采取行动,不想要以佛法摄受他,也不想调伏他的烦恼,成熟他的善根;也不愿意以财物种种的布施。这样的话「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菩萨若这样做的话呢,就是犯轻垢罪了,就是有所违越,就是违犯了佛陀的教诫,「是染违犯」,这是有意的这样做,就是染污的,就是有过失的。「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若无心的,若是这样不作饶益,「是名有犯」,也是有罪,「有所违越」的,是非染违犯了。
「何以故?」解释犯这条戒的原因。为什么菩萨不饶益暴恶犯戒的有情也是犯戒呢?持戒清净的人,没有烦恼的动乱的时候,身语意业都是寂静的。这样的修行的人,还没有入圣道,还没有所作已办,还有很多问题,所以菩萨「起怜愍心,欲作饶益」,想要利益他们。
菩萨对正在造恶的众生,起更大的怜愍心,欲作饶益,是超过「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能够清净持戒的众生,身语意业都能寂静,这种人将来当然不会到三恶道去,一定是在人天里面,或者是到佛世界去,他们并不是那么需要急于教化的人。若是「暴恶犯戒有情」,现在就有种种罪过的活动,这些人是将来会到三恶道去了,他们是急待菩萨的救护的。对这一类的众生,要发大悲心,要急急的摄化他才对,但是菩萨弃舍了,不去饶益,这是违犯了这条菩萨戒。
无违犯:若是这位菩萨心狂乱了,当然没有堪能性持这条戒了。或者菩萨有大方便,对这个有情,他就用这个方便,能「调伏彼」,能令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处,那当然没有犯戒。或者是菩萨若去度化这个犯戒有情,很多的有情会有烦恼,那么菩萨就不去度化这个众生了。或者是要保护大众僧的规矩,僧团作了羯摩,就是规定出来,不准和他有关系。如果这位菩萨若去教化他去,那就违犯了大众僧的规矩,「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就是以如是因缘而弃舍了这个众生,不去利益他。
烦恼很重的人,他毁犯了净戒。菩萨若是遇见了这样的众生,发起强大的慈悲心,知道他由暴恶心犯戒,将来也是有后患的,菩萨能发心来度化他,而不会做不饶益。
「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
这位菩萨,由于长时期的修学戒定慧,有真实的功德显现出来清净的威仪,这是真实的功德;不是没成就殊胜的圣德、诈现虚伪的形相而欺骗人的。
「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叡者数」。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
《瑜伽论记》卷第五:「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者,道前真如自体清净,犹是自性住性。二、境界清净性者,住在道中,则是引出性,是证智所缘,名境界清净。三、分位清净性者,则是道后至得果性,谓无垢如。」
《摄大乘论》卷中:「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这是自性,它本身就是清净的。在凡夫的时候,凡夫有很多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些不清净的事情,在这里边有个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他不被这些烦恼的污染,所以叫自性清净。这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这一种,当然是指理性佛性说的。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就是指前面这个自性清净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远离了烦恼障、远离了所知障的垢染,那么就叫做离垢清净。
前面两种清净实在就是一种,一种为什么分为两种呢?就是在凡夫众生的这个时期叫做「自性清净」;到成佛的时候,名之为「离垢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得此离垢清净的道,能得、能证悟离垢清净的道,这也是清净的。「道」就是道路,从这里能达到那边去,就是道路。什么是这件事的道路呢?「谓一切菩提分法」,「分」就是因,菩提的因,「菩提」是果位;「菩提分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十七道品。「波罗蜜多等」,就是六波罗蜜,或者说十波罗蜜多。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罗蜜多,是「得此道清净」,得这个能证得、能证悟离垢清净的法门,这样修行就由凡夫的地方达到无上菩提那里了。
「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佛说的一切经、律、论,这是妙正法教,能作所学习的所缘境。从这个境界,可以修学三十七道品、波罗蜜多,可以离垢清净,就会证悟了自性清净了。
「自体清净性」,就是「自性清净」。「境界清净性」,即「生此境清净」,就是妙正法教,境界清净性语言文字的佛法,就是经律论。「分位清净性」是「离垢清净」及「得此道清净」,离垢清净是果,得此道清净是因。有因有果,有阶级的,所以叫做分位。要逐渐地、逐渐地升上去,最后才是圆满的,所以叫做分位清净性。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云何妙?谓佛法僧宝,名最微妙。堕最第一施设中故。」怎么叫做妙呢?妙者好也,最殊胜的。一切法里边最好的,就是「佛法僧」,三「宝」是最殊胜、最微妙的。「佛法僧宝」,佛宝,就是无量功德圆满的人;法,就是佛所说的法;法宝是指佛、菩萨所证悟的涅盘。佛说的经律论,这样的法,记录出来就是文字,把它印出来就是书本子,书本子是无常的,很容易就破灭了,但是它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也称之为宝。僧有深也有浅,得圣道,或者是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得无生法忍,才可以名之为宝的。
「堕最第一施设中故」,堕就是入的意思,或者是载的意思,或者是系属的意思。一切法本来没有名字的,就是世间上的智者,给它安立一个名字,叫做施设。一般的事情,不见得是殊胜的,唯有佛法僧名字施设的是最好,因为它的确是最清净庄严,其它的有漏的事情都不是那么清净,所以不是殊胜的。在施设的一切法里边,也就是说在一切有为法中,它是最殊胜的,最第一的。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云何真实?谓真如及四圣谛」,真实是指真如理及四圣谛说的。真实就是不虚妄,不欺诳,就是靠得住的意思。世间人追求荣华富贵的事情,是人所欢喜的。没有得荣华富贵的时候,以为荣华富贵很好,得到的时候,还是苦恼的,并不快乐。人们以为当皇帝是快乐,当皇帝其实是很苦恼的。从历史上看、从现今看世界上领导人,就能知道得清清楚楚,都是苦恼的,所以不是真实的美好。
佛教徒思想改变了,不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追求真如、学习四圣谛,它靠得住!要是能够证悟了真如的时候,永久的安乐自在,完全没有欺诳性的,所以叫做真实。若是最初说的时候怎么怎么好,最后结果并不美好,令人苦恼了,那就不是真实了。
第三个真实的功德,对于佛所说的清净微妙真实的法义,或者是教,或者是证。教,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证,依教去修学圣道,成就了,或者是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得无生法忍。「得预智者聪叡者数」,当然不是凡夫了,他可以入到圣人的范围内了,这是真实的功德,而不是虚伪欺骗人的。
「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
《菩萨善戒经》卷第四:「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则以布施。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现实生活中,火、毒药、利刃、酒,能为众生做恶因缘,都会成为作恶的帮凶,都在不布施的范围之内。菩萨不会布施这些东西。但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则可以布施。如用作药品的麻醉剂,用于开山造路的炸药,这些属于利益人的。所以关键是东西是在什么用途的。菩萨不会做众生恶业的帮凶,如果知道接受的人会行恶业,菩萨不会布施给他。这样来说,在另外意义上的也是一种布施,因为他的发心是清净的,虽然没有布施出实物,但心中已经布施。菩萨如果知道受施之人会做恶业,将来一定会堕落三恶道,就不会布施。虽然知道对方得到物品后会很欢喜,但知道将来不能避免三恶道苦,所以不布施。
第四种真实功德,「修行无罪施等善行」,修行无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善行,这是真实的功德。
「五者、开示正法,遮灭一切像似正法」。
第五个真实的功德,就是为众生宣扬佛的正法,破除去像似的正法,使令它不要流行,不要障碍众生,使令众生在佛法中解脱,这是真实的功德。要从经律论去学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法。若没有学习,哪能知道;或者学习了,还没有毕业,那也不能说决定宣说的是正法。做这件事,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从两方面来决定,是有相似功德或者是真实功德。第一就是做这件事的动机,这表面上是不知道的;第二,做这件事的结果,是对人有利,还是对人有害?从这里来决定,是有功德,还是有罪过。若是外相上很好,内心却动机不良,只是谋求利养恭敬,这就是相似功德,是有过失的。修行的无罪,就是动机良善,是为了利益人的,结果上那个人也得到利益,那么就是有真实的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