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修行人?那先來一場「舌尖上的修行」吧!
文:續祥法師;來源:大象佛學圖書館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呢?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出現了很多“修行人”,他們活躍在朋友圈、微博、patient等各種風雲聚會的地方,怪誕的腔調,誇張的行為。每一次遇見,都天雷滾滾的把小和尚雷的外焦裡嫩。
長此以往,雖然忍無可忍,卻也只能無可奈何地繼續忍,畢竟,我是和尚啊!
直到昨天,和一個俗家的朋友聊天,他又對我說出了那句令人頭大的話:“法師,我最近想修行了。”
當時我就無語了……
正在糾結怎麼回答時,提醒我們和尚吃飯的“雲板”響了,我登時神筆忽來,回復他道:“想修行?好啊!先從吃飯開始吧。”
他先打來了一個懵懂的大眼睛表情,然後問我:“怎麼開始?”
我說:“等我吃完了,就碼篇文給你。”
於是,這篇洋洋灑灑廢話連篇的軟文就應運而生了。
咳咳,在聊吃飯前我們先通過三點來了解下修行是什麼,什麼人可被稱為修行人?
1、為什麼要修行
修行修行,顧名思義,修正己行是也。
為啥子要修正己行呢?因為自己的行為不對啊。
行為不對就得改正。改正的過程就是修行。
當然,修行人修正的不單單指外在的行為,還有內心的種種行為預設。
比如願望、希望、動機、願景,愛戀。這些通通都是心行,都在可被修正的范疇。
總而言之,行,是生命區別於物質的根本所在。 正因為有“行”存在,我們才可以改變自我身心活動,與環境進行由我主宰的互動。
既然 “行”對我們而言如此重要,那麼一旦我們的“心行、身行”有所偏差,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行”不但是人類的文明之母,更是罪惡之母,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血濺十步。”無論是誰,他的“行”一旦有了偏差錯誤,都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反感。
所以,修行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畢竟,誰都不是生而知之者,都需要後天的環境教育和自我修正,才能趨向圓滿。
而這裡用到的“圓滿”,表述的是聖人通過修行達到的一種擁有純淨智慧、健全人格的完美狀態。
擁有這種狀態的人,無是無非,不增不減。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皎然朗照如霽月光風,映蔽一切分別對立。
2、怎樣修行
前面說,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想要趨向圓滿,而做到這一點,有兩種方法。
總結如下:
(1)環境教育及矯正
(2)自我修正和修養
但第一條,並不是誰都有份的。
無可否認,我們很多人一出生,就跪在了起跑線上,窮極一生,奮力追趕,才能跟上某些人的閒庭信步。
甚至可能我們費勁全力到達的終點,僅僅是人家的起跑線。
那些“別人家的好孩子”比我們多的東西,不是知識,也不是成績,更不是金錢。而是其父母潤物細無聲的人格魅力和正確的行為習慣。以及這些人格、習慣、背後的價值觀念。
以及認知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包容力。
這些東西不是一個個詞語,而是需要夯實的基礎來奠定的高層建築。
正是這些東西,拉開了我們和他們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那些沒有投胎到鳳凰窩的人,都淪為鴉鵲和斑鳩了。為了立錐之地和嗟來之食,筋疲力盡,自相殘殺。淒慘惶惶不可終日。遑論培養正確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但如果沒有這些,即便有朝一日腰纏萬貫,還是會痛苦不堪。
於是第二種改變方式:修行,就成了我們這些鴉鵲斑鳩唯一的解藥。
可一提到修行,大家聯想到的卻總是磕頭,念經什麼的。 大
部分人對修行的理解也局限於此。 沒錯,這些都是修行,很好的修行,磕頭是為了降服我慢,念經是為了明心見性。
但修行遠不止此,也決不能止於此。
(另外大家一定要知道並不是佛陀要讓弟子們使勁拜膜拜他,背誦他的遺言。搞個人崇拜,佛陀才懶得搞這些呢,這些是真的對我們有好處。)
你可以選擇做某些事情,例如坐禪、數息、念佛等方式來體驗修行,也可以通過不斷的自省與審視來補全自己達到修行。當你能從今生所有遇見的人、事、物中得到成長與升華,在一切境界中學習到該學的功課。這就是修行。
修行這件事太主觀了,也絕不可能有什麼萬能絕招適用於每一個人。
想修行的人應該好好了解什麼是修行後,為自己量身訂做自己的修行法門。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修行,都必須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吃喝拉撒睡等物質層面,惟有如此,修行的真正意義——療愈、改變和成長才會真正的發生。
3、什麼樣的可以被稱作修行人
沒出家前,我對人的分類有兩種,
(1)好人,
(2)壞人。
但很快我發現周圍的壞人實在太多,那些好人有時候也很壞。而在別人口中,我也是個壞人。於是我就蒙圈了。
出家八年後,我對人的分類依舊只有兩種:
(1)修行的人
(2)不修行的人
因為我認識到了人性都差不多。欲望、需求、自私,誰都不比誰少,只不過有人經過異於常人的學習和內省。認識、修正、把握它們,同時,也就把握了自己。
而修行人的存在除了修正,修養自己以外,還應該去利益他人、讓他人歡喜,予他人以迷霧中的攙扶和懸崖前的阻攔。幫助別人成就自己,這是修行人的本分。
如果說修行是修剪雜枝,整理花朵。那麼,修行人就是整理好的鮮花。無論什麼人看到,什麼人聞到,都會帶給他人好的感受和美的心情。這是修行人的溫度。
每一個修行人,都用自己的理想,活出了自己的現實。他們在人生白駒過隙的幾十年中,無論悲歡離合,花開花落,都小心翼翼如照顧孩子般照看著自己的念頭,培養著內心的柔軟,洗滌這濁世的塵勞。
他們一生中的每一次相遇、分離、得到、失去都是生命對他們的提醒,告訴他們何為喜、何為悲、何為自己,以及應該如何對待。
這其中,當然包括了吃飯這件小事。
正說吃飯啦!!!!!
我們常說:身體是通往心靈的最佳途徑,我們的很多情緒某種程度上就是對生理狀況的實時反映。想要真修行,必須學會愛自己的身體,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吃喝這種重要又美好的事情都不能好好體會,還談什麼理想和遠方?更別想修行了。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怎麼用修行的態度吃好每一頓飯。
不過我說要教你吃飯,你可能會奇怪,我們沒日沒夜的工作,不就是為了能吃好吃飽嗎?
不錯,我們一切的努力,除了爭奪更好的交配資源外,歸結起來不過衣、食、住、行四個字,其中衣、住、行三個字也不過是食的延伸而已,但大家平心而論,自己一年之中有幾餐飯真正吃的滿意並且還能留下回憶?好像沒幾頓。
小和尚將吃飯吃不好,抑或留下不良後果的原因歸為三類。
(1.食材的問題)
(2.餐速的問題)
(3.餐量的的問題)
而關於這三點的解決方案,釋迦摩尼佛在戒律中明確指出了五個方法:五觀。
正因為這“五觀”,僧人們吃飯的地方被稱為:五觀堂。
這既是一種反躬自省、調整節奏的修行,更是一種清淡、平靜、健康的飲食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計功多少:即是在飯前思維自己一天的起心轉念,語默動靜是不是與道相應,有沒有意義與價值。這樣做的好處是把慚愧之心時時提起來,讓自己的情緒和心智沒有波動,保持一個最佳狀態。
量彼來處:這一條一般人都理解為思維食物的來之不易,但這只是淺層的,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讓你思維面前這一碗食物的本質。
這一碗飯由陽光、汗水、肥料、水、等組成,收割機、去殼機、電飯煲等加工而來。那麼,它是真實的嗎?
你放一天不吃,它還是米飯,放一年呢?
那就不知道是什麼了,反正你是不會再吃。
米飯如此,米飯上面的菜也是如此。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一切更是如此, 但我們對這一點卻是麻木、無感的,不過,並不妨礙其成為這個世界的本質。
世間一切感情和事物的離合聚散都是因緣的聚散。米飯如此,愛情如此,萬物亦然。不會只是一碗米或兩個人的事,是天氣、陽光、金錢、顏值、等等等等的組合作用,這些“生起條件”有多無常,它們就多無常。
山河大地,草木瓦石,都可能是你們愛情的生起條件和決定因素。 如果對這一點能有一個清醒、正確的認知,那這一餐飯,就會帶給你一天的滿足幸福。
二、醒己德行,全缺應供。
這一條還是反思內省,吃飯時,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消耗如何,效果怎樣。面前的飲食對自己來說會不會太奢侈有負擔。
佛陀說,法無定法。
身體能量消耗大或者小孩子長身體,多吃一點、吃好一點無可厚非,而且非常必要。
但切忌為了三寸之舌而縱滋口欲,胡吃、多吃、亂吃。那你吃的就不是飯,是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不知道聽誰說過一句話,一直覺得挺有道理的:你享了不該享的樂,就得吃不必吃的苦。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我們一般吃飯的時候,好吃的起貪心、不好吃的起嗔心、差不多的起麻木的痴心。
偏離了吃飯的本意:補充營養。
把自己的心拋起,沉下。
所以一頓飯往往吃得非常累。
修行人吃飯應該做一個自我觀察者,觀察、控制自己的牙齒、舌頭的嚼速和感受。
氣定神閒,慢條斯理,不慌不忙。
像是在看別人吃飯般,與食物保持一層距離,這個距離使你不會粘著它或討厭它,吃飯就是吃飯而已,沒有多余。很快你會發現,無論山珍海味,粗茶淡飯,進了你的口中,都是人間清歡。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把飯當藥吃,就不用把藥當飯吃。
中國古籍《淮南子·修務訓》有雲:“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曰而遇七十毒。”
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充口腹,有毒者敬而遠之。隨著人類文明經驗的積累沉淀,藥食才開始分化。
所以中國幾千年歷史裡,藥食同源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全國各地各種食療藥膳也多如牛毛。
而我們佛教也認為藥食同源,不但同源,而且不分彼此。將食物視為“藥”,只是以食物治療飢病,滋養色身,長養慧命,不可恣意貪食。
這種態度可以讓我們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不被美食迷亂,不把吃飯成為了追求快感的工具,而是治病的良藥,充飢的工具。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和芸芸眾生不同的是,我們吃飯是為了修道、成道,而眾生是為了求存。所以,吃飯這件小事在我們這裡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和深刻的內涵。
記得我還在上學時,每天一進校門就會看見撲面而來的幾個大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讓人不由自主的嗤之以鼻。當然了,不是說中華崛起和我沒關系,而是我不想讀書。這是兩件事。
出家了,每天吃飯時換成這八個大字撲面而來了;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兩兩相映,境殊理同。
從今天起別再讓世界的喧囂打擾到你吃飯。
都說穿百家衣,吃百家飯的孩子好養活。我從八歲出家,一路跌跌撞撞,步履蹣跚,一直堅持食存五觀,至今已然八年,獲得的利益無法估量。
(問我什麼利益?就不告訴你!)你堅持下去,也可以的。
要當修行人的你,一定要認識到,我們每天清醒的時間不多,所以不要錯過每一個修行的機會。
五觀堂裡作五觀,反躬自省悟空性;
人生處處為道場,萬法長教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