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

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

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在憍陳如等五比丘的得度因緣裡,大概可以了解。

大家都知道,憍陳如等五比丘是佛成道後度的第一批弟子,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首席弟子。到底因為什麼樣的因緣,多大的福報,才得以成為最初得度者,頗有幾分好奇。再者,在《法華經》中,釋尊三周說法,度聲聞大眾入一佛乘,憍陳如作為聲聞證果第一人,在法華一乘中居然還是以下根機的代表得以授記。從第一人到下根機,多少還是有些疑惑的。因此,本文就談談憍陳如等五比丘能成為佛最初得度弟子的因緣,同時也知道發願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憍陳如等五人,成為最先得度的原因有三,可以分為過去多生與現在今生來說:

首先是過去多生的發願,這裡有兩個典故。

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

(一)釋迦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所發的本願。讀過《金剛經》的都知道,在第十四品中,講到一則本生故事,其中說,釋迦佛在菩薩修行時,有一世做忍辱仙人,被打獵的歌利王誤會勾引宮女,為此遭受割截身體之苦,歌利王節節肢解仙人的身體,忍辱仙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僅不動瞋恨心,還悲愍對方。歌利王不相信說:“你不動瞋恨心,誰相信啊?”忍辱仙人隨即發願: “我若起瞋心,割截之身馬上爛壞,倘若沒有起瞋恨,且發願當來成佛先度你。如果這願力是事實,割截的地方,即刻復原。”話說,此願一發,大地震動,傷口隨即痊愈。歌利王見狀,又驚又嘆,內心表示非常慚愧,因此懺悔、發心,希望能做佛第一個弟子。歌利王就是憍陳如的前身,也因為這段因緣,他今生出家,聞四諦法,最先開悟,證阿羅漢果,成為佛成道後的第一位阿羅漢。

(二)另四位的得度因緣,根據湛然大師《摩訶止觀輔行記》的記載:釋迦佛往昔行菩薩道時,路過一村莊,當時正在鬧飢荒,村民們即將餓死。菩薩見到這番景象,大悲心生起,將自己化作一條大魚,擱淺沙灘,,救濟民眾療飢。當時,最先切取魚肉的是五位木匠,釋迦菩薩發願,成佛後先度這五人,也就是今世的五比丘。

以上是根據釋迦佛的發願,確定先度這五人,屬於第一大原因。接下來是五人自己發願,能成為釋迦佛法中最先得度者,這是第二大原因。

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

根據經典記載: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佛排第四,迦葉佛在釋迦佛的前頭,排第三。在迦葉佛入滅前,有九人隨佛出家,其中四人證阿羅漢果,另五人未成就。因此他們發願將來在釋迦佛法中,要先斷煩惱,了生死,成為釋迦佛最初得度的人。這五人就是五比丘的前身。佛法講因緣,前面釋迦佛雖然發願欲先度他們,但是他們五人若沒有此願,有緣無因,佛也沒辦法。因此說,佛度眾生只作眾生的增上緣,無法強拉眾生到彼岸,受度的人須自願。所以,佛往昔發願度此五人是助緣,五人有此心願才是親因,具親因助緣,兩者和合,方能於最初成道時便度五比丘。

第三點是根據今生的因緣而說,佛度他們是為了報答五人,在太子出家修苦行時,發心幫助、侍奉之勞苦,所以先度五比丘。

發願在佛教修行與成就中,到底有多重要?

在今世,五比丘跟隨太子修苦行,見太子接受牧羊女的供養,誤會太子退道,因此離開太子,另去鹿野苑修行。聽聞太子已成道,要去度他們,他們相約若見太子來,不理不睬。奇怪的是當走近他們一丈遠地方的時候,五人自動起立,見佛相好莊嚴,便五體投地頂禮。然後坐下聽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在經過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教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後,五人全部證得聖果。

他們今生能夠證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世的發願,沒有願力,今生也不能碰到一起。佛菩薩慈悲度眾,願力無窮,一刻都不曾停息,因此,哪怕是佛滅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也依然能夠感受到。能否得度,重點就在我們是否也有意願,接受佛的度化。佛的發願是助緣,自己發願才是親因,因此,能不能得度,什麼時候證果,還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願力之中。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