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這個男生「把200元飯錢」無條件給了馬雲,10年後馬雲竟「這樣報答....」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你好,我是戴维,这是我的父亲肯,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这天马云来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设立了以一笔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画,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的捐赠。
很多人都好奇,为何马云会选择在澳大利亚设立奖学金呢?其实,这和他年少的一段际遇有关,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位打开他眼界的朋友。
1980年,中国迎来了一组澳大利亚的代表团,里面有一位名叫肯•莫利的退休工程师,他有三个孩子:戴维、史蒂芬和苏珊。
这天代表团来到了西湖,遇见了一位和戴维年纪差不多的中国男孩,以生涩的英文和他们打招呼,这个人就是马云
当时马云年约15岁,想起这段过往,戴维是这麽说的:「晚上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们在公园里玩火柴,一个男孩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想锻链一下自己新学的英语口语技能。他介绍了自己,我们互相寒暄了几句,约定之後再来这个公园碰面。」
当时,马云就这样突如其来到戴维一家人眼中,他们怎麽也没想到,这段短暂的友谊,可以绵延到日後的好几十年岁月。
之後,来自中国的马云与来自澳大利亚的戴维成为了笔友,他开始与戴维和他父亲肯•莫利通信,并和戴维一样称他为"father"。
肯告诉马云:「把字据留大点,这样好在回信时把一些『纠正』,写在字距空白处。」戴维解释:「爸爸想通过这些细致的纠正帮助马云更好学习英语,他也鼓励马云说英语。」他们就这样持续通信了五年。
1985年,21岁的马云考进了杭州师范大学,那年夏天,肯向他邀请:「年轻人,到澳大利亚来看看吧。」当时有护照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肯鼓励他:「试试看,说不定你就能拿到护照呢」。 但马云拿护照的过程并不是这麽顺利,他连续7次签证都被拒绝,几乎不再抱什麽希望,但他还是不愿放弃,再次来到大使馆逢人就问:「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这是我最後一次机会,我希望能申请到签证,我想跟你认真的谈一谈。」「你想谈什麽?」「我已经被拒签了7次,等了一周。我已经没有钱只得回去,但至少得让我知道为什麽被拒绝。」马云和他讲了那段他在西湖边遇到戴维一家人的故事,他很坚定,他就想去澳大利亚看看。终於在马云的永不放弃之下,签证总算通过,但接下来却面临了旅费的难关,他和亲戚凑了100美金出发,那几乎是赌上他全家的家当。
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一个月後,回到杭州的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1985年)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他在那里学英文,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更打开了眼界,改变了自我!马云有个优点,就是他面对外国人从不羞怯。
之後,戴维一家人也来到了杭州拜访,他们一起吃饭,举杯共饮,肯回忆道:「马云请我们去他家,并为我们做饭,我们觉得很开心。」
马云和戴维一家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他们的感情甚至超越了金钱,肯对面临经济压力的马云伸出援手:「钱并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样子。因此每隔6个月,我会给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来共支助了约200澳元,马云说,肯对他的付出「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
这场跨国友谊持续了24年,2004年,肯去世了,享年78岁,当时马云已经40岁。对他来说,肯是他来自澳大利亚的父亲和导师,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和肯来一场铁路旅行,但永远无法实现了!再也不会有人像肯那样,细心地一点一滴教导马云。
肯的儿子戴维说:「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太渺茫了。以(马云)他现在的身份,想像普通人那般出游可能很难。不过我想,终有一天,我会代替父亲来实现马云的这个想法。」
这篇文章超有意思的,赶快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