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你知道多少?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雲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渾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於仁,不偷盜近於義,不邪淫近於禮,不妄語近於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於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准,佛門以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 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