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勇敢的付出,不是給的多少,而是給得甘願
付出,是不求回報的!
從小到大,你聽過幾次這句話。百遍、千遍、萬遍、不計其數的幾千萬遍……
但是,你看到誰真正做得到呢?
曾經以為,世間最無私的付出,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但世間還是有些父母,在無私地付出全部的自己以後,仍會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父母未必是要孩子回來盡心盡力奉養兩老,但至少希望孩子像個樣子,不要變了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有了或多或少的期望,就可能會有或大或小的失望。
有經濟能力,而且可以行動自立的父母,確實不要求子女回報,但內心難免對孩子有所期望,當未遂其願而產生悵然若有所失的心情,所有的付出就夾雜著感嘆。
愈是把「甘願做;歡喜受」這句名言放在嘴邊的人,心底往往愈容易感到失落。
所謂的「甘願」與「歡喜」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只有在驚然覺察自己有失望情緒的時候,看得最清楚。
熟年的單身朋友,常有機會在家族中扮演「付出者」的角色。
既要照顧長輩;也需疼愛晚輩。
有時候,是自己勇往直前。有時候,是被迫站上火線。
有人,愈做愈勇;有人,撐不下去。
兩者差別的關鍵在於:
心力交瘁之前,能夠先體認這個宇宙無敵的真理:最勇敢的付出,不是給的多少,而是給得甘願。
當我們發現:
自己雖有心意、有能力要付出,但只要給得不夠100%甘願,就足以彰顯內在的懦弱。
此刻的不夠勇敢,給自己懺悔的提醒與機會,要往更甘願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付出更多。
從某個角度看起來,對陌生人的付出,彷彿是比較容易不求回報的。
如果對方處於很弱勢的狀態,或彼此只是短暫萍水相逢,你根本不可能對他有任何期望,就不會有失望了。
這個想法,其實似是而非。
問題不在對方身上,而是在於自己。
如果你對陌生人的付出,夾雜著「自我實現」的欲望,付出愈多、災難愈大。
你必須徹底放下「行善」的念頭,才能做到最無私的甘願。
最後,連快樂都沒有了,就只是付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