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常見用字的特殊讀音,你讀對了嗎?
佛經中的很多用字,在現代人眼中並非是什麼古字僻字,但其讀音卻與現代大為不同。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梵文”的音譯上。佛經中音譯的情況主要有 三種:一是一些佛及菩薩或羅漢的名號;二是一些名詞,由於含義太多,譯成漢文過於冗長,所以保留原音;三是佛經的咒語。由於誦經是口耳相傳,所以較多地保 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與現代日常讀音不同。下面舉些常見的例子。
“南無”。這兩個字最為常見,經常出現在各種佛及菩薩的名號之前。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等。它們是梵文[namas]的音譯,表示對佛及菩薩的尊敬或皈依,佛經中讀為námó,而不讀nanwu。
“阿”。此字在佛經中讀ā,而不讀e。如前面提到的“南無阿彌陀佛”。此字在佛教咒語中也經常出現。
“摩訶”。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在一些佛、菩薩的名號之前,其意譯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就是指“大迦葉”。又如佛教天台宗的經典《摩訶止觀》,漢語就是“大止觀”。其中的“訶”字不讀ke,而讀hē。
“葉”。此字在佛經中也不讀做ye,而讀she,與“葉公好龍”中“葉”的舊讀同。前面提到的“摩訶迦葉”,正確的完整讀音應為mó hē jiā shè。
“般若”。這兩個字經常和“波羅蜜”連用,而成為“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漢語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譯。由於其含義繁多, 屬於“多含不翻”,故留其梵音。其音不讀作banruo,而讀作bōrě。“波羅蜜”譯為漢語是“到彼岸”的意思,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謂“六度”, 就是六種可以使人脫離苦海,到達快樂彼岸的方法。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說用智慧破除煩惱的若海,到達快樂的彼岸。
“那”。此字經常出現在佛經咒語和一些佛的名號中,如佛經《八十八佛懺悔文》中的“南無那羅延佛”。佛經中讀作n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