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發脾氣,恭喜你,這是好事

孩子總發脾氣,恭喜你,這是好事

http://www.facebook.com/TeacherMalaysia

脾氣發出來總比憋著好,在家常發火的孩子,有時在公眾場合很少失控。比如:

周一早起,小Jo非要穿秋褲去幼兒園。瞄了一眼天氣預報,27度!

最近一直在脫秋褲——收秋褲——穿秋褲——再脫秋褲的循環中。我還以為他怕冷。開始嘗試講道理,幾個回合下來,小Jo發怒了,我也怒了。他表達自己強烈的訴求:必須穿!

眼看著要遲到,最後是我妥協,憤憤地送秋褲男去了幼兒園。坐在辦公室我還怕熱著他,給老師發了微信。看看能不能午睡時幫他脫下來。晚上回家,發現秋褲還好好地穿在他身上。看來老師也失敗了。

睡前,我倆聊天。我問:你為什麼死活都要穿秋褲啊?

他終於說了原因:“因為我不想午睡時讓別人看見我穿小內褲。”

哈哈哈哈,我內心爆笑。原來是性別意識在作祟啊。這是好事,不是嗎?

於是,今天早上還是任由他穿了秋褲走。我想,不如等等,等所有男生都穿小褲衩午睡,他就不會那麼害羞了吧。

1

發脾氣很健康

“愛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媽媽對自家孩子的一致評價吧。可實際上,“發脾氣”是有原因的,比如小Jo非要穿秋褲。

沒有哪個小孩子無緣無故只想氣你,“發脾氣”只是他們的一種溝通方式。 

小時候常發脾氣,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的確有一定道理。

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還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

2

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管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

這時候,他勃然大怒,你毫無辦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發現,誒?他心情不錯嘛。

孩子的臉,真趕上川劇演員的臉了。變得比誰都快。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3

發脾氣能讓孩子更專注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比如我常看小Jo搭積木搭樂高,有一塊積木怎麼都搭不住,他會大叫一聲,一腳把積木都踢翻。

脾氣爆發之後,他並沒有放棄不玩,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我很喜歡的書《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當孩子不能再專注一件事時,通常是有情緒上的阻礙。”

有研究表明,學習必須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放松時發生的。反之,學習效果就很差。

不妨讓孩子的情緒經常釋放,這樣他們才能更專注。

4

跟你發脾氣說明孩子信任你

孩子開始哭鬧前,常常是因為我們說了“No”。比如“要睡覺了不能再吃餅干了”;“我們不能再玩了,游樂場馬上關門了”;“你不能看電視了,你已經看了半小時了”……

雖然我們要想辦法避免說很多“不要,不行”,可必要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

這時,孩子並不是不接受“No”,哭鬧實際上是一種不滿情緒的表達,“我不爽了,得讓你知道我不爽”,僅此而已,並沒有想以此來控制我們。

然而,我們很容易把哭鬧誤會成一種要挾。孩子一哭,那就再看15分鐘電視吧。

孩子一鬧,那就再吃一塊餅干吧……一兩次下來,孩子也學聰明了。原來哭鬧是可以得到好處的,他們就學會利用哭鬧來敲詐我們。

那怎麼辦?我們可以蹲下來,用共情大法:

“我知道你不想走,這裡很好玩。”

“可是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辦法。”

“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一次?”

蹲下去,柔和地和他親密對話,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他不高興的理由,再引導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范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對吧?說“No”還是“No”。

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是好事,不發脾氣才是壞事。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抑的情感,壓抑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壓抑就不會被打罵了,但經常壓抑,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心理疾病。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問題特別多。

5

常在家發脾氣的孩子,在外面更成熟

不知道媽媽們發現沒,在家一天發飆800遍的孩子,在外面卻很“慫”。很少給你找事,或者在商場裡非要什麼東西不可。典型的“窩裡橫”。

其實,這就是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啊。只是開始時可能很笨拙,漸漸地,他們在公開場合發飆越來越少。

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所以,如果你家有一個常發脾氣的小魔頭,那麼恭喜你,這是好事。一個不發脾氣的小綿羊,才不是我們想要的。

嬌媽:孩子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或鬧情緒,孩子一旦有了這些行為,我們不需對孩子吼叫甚至暴力,也不需一味縱容或妥協,而是加入更多的理解和關心,我們需要冷靜和耐心,溫柔地逐漸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