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國男人在北京撿了7年的「垃圾」,卻救出了中國最浪漫的記憶。
說到老照片,每個人都有各自在回味記憶中的深情往事。
但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隨著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漸漸忘卻了···
就在幾年前,有一些被社會淘汰的舊膠卷慘遭被丟進垃圾堆的命運。
這時就有一個法國人托馬斯·蘇文,他用了5年時間在北京周邊的垃圾回收站,搶救了超過60萬張中國普通人的老膠片。
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14歲開始學習中文,學習書法,21歲來到中國讀研究生。
他還買下過4000多張來自中國攝影師的當代攝影作品,持續不斷地收集中國早期出版物和家庭相冊等民間影像資料。
他對中國文化,對北京也有著深深的情感。所以他從24歲開始,在垃圾回收站裡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
從2009年開始,他找到了在北五環附近的一個回收站。認識了這裡的廢品收購商小馬。
他了解到小馬是專門收集那些含有硝酸銀的垃圾,比如醫院的X光片、光盤,還有底片。
然後再將這些垃圾浸泡在一個裝滿制銀酸的池子裡,通過化學過程後,附著在垃圾上的硝酸銀會沉淀到池底。再把這些珍貴的銀賣給一些化學實驗室。
對小馬來說,醫院的X光片和一個人在他20年的生活裡所拍攝的生活照,都是一樣的,都只是一些原材料。
但蘇文卻像發現了寶藏,尤其是那些底片。他意識到這就像挽救一種逝去的記憶一般。
於是就向小馬提出,按公斤把那些底片賣給他,大概每公斤28元。
每次他都會在這個倉庫裡待很久,挑出一麻袋底片,再放到秤上稱重。
幾年來,他一直做著搬運一袋又一袋底片的事。
他腦海中浮現了一個豐富的圖片寶庫,這些底片就是珍貴的素材,足以打造一個《北京銀礦》。
當他把這些底片搬到自己的工作室後,他都會倒出來撕開,再一張張挑選。
很多人會覺得他花這麼多時間做這件事很沒意義,但他卻覺得:那麼多照片就這樣失蹤,會非常遺憾。
他會將照片擺在工作室的熒光桌上,透過放大鏡,來仔細看底片。他也能挑出更具代表性的老照片。
幾年的時間裡,他買下了小馬那裡的幾乎所有底片。每個月9000張,現在照片檔案的存量已超過60多萬張。
這就是他的《北京銀礦》項目,記錄著上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也記錄著他們的攝影習慣。
剛開始他會把這些老照片拿出來給鄰居分享,但他們會說:“哎呀,你喜歡這些照片?我們家裡也有一大把。”
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稀疏平常的照片,也不甚在意。蘇文說:“不過這對我來說是件好事。
因為這意味著這些老照片對他們來說並非特殊的存在,等到看過20或者50張照片以後,他們總是會察覺到一些喚起他們回憶的物件。”
一組老照片,也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和經歷,絕對能勾起人們對那些年的珍貴回憶。
比如在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沒有多久,我們能夠通過這些老照片看到城市化這些年的發展。
因為手機了越來越多的老照片,後來蘇文干脆將所有照片都進行了歸檔和編號,每個箱盒子裡都放置著他洗出來的照片。
他還特意整理了那些廢棄底片裡,關於中國那個時期的老照片。
還和一位做動畫的中國藝術家雷雷,一起合作制作一個動畫短片,從檔案庫中選取了大概6000張照片作為素材。
他們穿著同一件衣服,在北京的任何地方。
親朋好友們的共同回憶。
這些照片中有大家都站在天安門前的花壇邊的素材。
還有各個景區的標志合集照片
日出日落下人們度過的美好時光。
不同的人們和麥當勞叔叔在一起的合影。
那個時期的結婚照。
他將特定主題的照片集制作成相冊。
還有一些很有創意的假雜志。
他的朋友中有位叫Cari Vander Yacht的設計師,還做了一組很有意思的動圖集。
看著老照片變得這麼好玩的樣子,是不是感覺自己想瞬間再穿越到那個時期,再感受一下當初的美好。
2013年,他挑了其中最有趣的一些照片開始做全世界的展覽,名字就叫“北京銀礦”
雖然很多人都不理解蘇文的做法,怎麼一個法國人卻要幫中國人留住這些回憶。
但蘇文卻覺得他只是做了找到這些被丟棄的底片的工作,然後再展示給公眾,他不會去修飾這些畫面,只是如實地展示它們。
因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老照片所展現的故事,以及能向人們傳達出什麼。
在這些老照片中,蘇文最喜歡的就是一對情侶站在自行車前深情款款的一幕。
他說:“我喜歡這張照片裡面愛情天長地久的美好寓意。”
這些無以計數的相片恰好記錄了中國過去20年變革的歷史,1985年到2005年間的記憶,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曾經的我們還在教室的水泥地上用粉筆畫過畫。
那個時候日子雖簡單,人們卻單純善良。這些照片所代表的故事也是人們自己所表現出來的。
蘇文也希望:也許20年後或者更久,博物館能夠願意收藏這些底片,讓它們能留在最可以了解它們的人的手裡,好好的研究。
也許每個家庭中都有這些家庭照片,但不要因為它的隨處可見,就忽略了身邊這個最平實的美好。
照片回收實驗短片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