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心戒怒保健康!
今日立夏,「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同時雨水增多。專家稱,立夏後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學會養「心」。
立夏養生四大原則
1、慎起居
《黃帝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立夏以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應晚睡早起,以順應陰陽變化。同時,立夏後人們應養成午睡的習慣。午睡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會讓人感覺沒有精神。午休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著涼受風,發生疾病。
2、清飲食
夏季陽氣上升,食用過多油膩、易上火食物,會引發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建議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預防動脈硬化。
3、慢運動
立夏以後氣溫漸升,易出汗,汗為心之液,若此時再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機體缺水,故應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慢節奏的有氧運動,並在運動後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活動強度以不感到疲憊為宜,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以減少心臟負荷,防止心肌缺血發作。
4、調情志
立夏時節天氣漸熱,「暑易傷心」,高溫天氣易使人「心躁」。因此,應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氣和、心情舒暢,通洩自如,以免傷心、傷身、傷神。炎熱的天氣難免使人心情煩躁,但這時若能保持笑口常開,恬淡虛無,不僅有利於改善血管功能,還能協調人體各臟器,使其保持正常狀態。
初夏謹防夏季病
「夏季保健與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此,從初夏開始,我們應該合力安排作息時間,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好的度過夏天。」
1、注意預防菌痢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除與蒼蠅繁殖活動有關外,還與夏季氣候適宜痢疾桿菌繁殖、天熱人們喜歡吃生冷食品引起腸胃功能紊亂有關。控制菌痢的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其次應搞好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對飲食、水源管理,消滅蒼蠅,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潔瓜果。
2、易發口瘡和紅眼病
初夏時節氣候乾燥,人易上火,所以口瘡患者在這一時節會陡然增多。發生口瘡的誘因除了乾燥的氣候,焦慮、緊張、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也很有關係。此外,初夏還要注意預防流行紅眼病。此病潛伏期短,受感染後24小時內發病,自覺雙眼劇烈疼痛,畏光流淚,有異物感。得了紅眼病,一要防止傳染,二要及時治療。
3、預防皮膚病
立夏過後節氣為小滿,這就是皮膚病高發作的節氣了。原因是小滿節氣氣溫明顯增高,雨量也會增多。悶熱初夏天氣加上潮濕,就為皮膚病發作提供了條件。所以剛過完立夏,離小滿還有一段時間,要先為預防未來的皮膚病而做一些準備。一般來說,小滿節氣前後的皮膚病以「風疹」為多,治療上要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
節氣飲食
立夏飲食宜清淡
立夏氣溫開始上升,意味著正式進入夏天。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方式是消暑的最佳辦法。此外平時多吃時令蔬果也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中醫認為從立夏開始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
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
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專家指出,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另外冰箱內取出的食品別急吃,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的兒童,吃後半小時左右最容易發生劇烈腹痛,嚴重還會出現噁心嘔吐。
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養生菜單:多吃魚、海參、芝麻、豆類、小米、玉米、紅薯、核桃、山楂、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少吃動物內臟、雞蛋黃、肥肉、魚子、蝦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三款食療方推薦
桂圓粥
用料:大米和桂圓乾(也可是鮮桂圓)。
功效:清熱解毒、養心安神、益氣養血。
芪精大棗湯
用料:黃芪15克,黃精10克,大棗6個,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益氣養心
冬瓜鯉魚湯
用料:冬瓜1000克,鯉魚1條,煨湯。
功效:清熱解暑,化痰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