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多間華校都有「光前堂」,但你懂何謂「光前」?而又是誰為華教作出鉅大貢獻呢?

李光前出生在1893年,家鄉是那南縣芙蓉村。他的父親是李國候,他的原名是李玉坤,光前是他的名字。

李光前的父親借錢給別人為生,很多人都向他借錢到新加坡或馬來亞找工作或開生意。但是,到了新加坡後,很多人都因為有很少的收入還是無法還錢。因此,李光前的父親決定到新加坡去討回那些人前他的錢。李光前就因此只有母親的照顧。

在1901年,李光前的母親去世。在1903年,李光前的父親接他到新加坡,當時他還10歲。

李光前在新加坡小學讀書,成績能夠進入英華學院,但他父親之經營一個小雜貨店,沒有很多錢,只好送他去英印學校。英印學校主要收印度學生,和李光前一樣,家境貧困,和他合得來。李光前在那裡遇到了不少的朋友,也學會了講印度話。在考試中,李光前一直是全班第一。當中國清朝政府派人招收華僑學生,李光前去報考並被錄取,獲得獎學金回國至南京學堂深造。

1911年初,李光前升學到北京清華高等學堂,不久後轉入唐山路礦專門學堂。辛亥革命後,唐山路礦學堂被封閉了,李光前只好返回新加坡。當他返回新加坡後,發現父親已經因在新加坡謀生不易而返回中國的家鄉去了,在1915年去世了。

回到新加坡後,李光前白天在道南學校當老師,晚上在一張華文報紙當電述翻譯員。當時他很想當工程師,所以在一個測量局進行半工半讀,還修讀美國大學的課程。1914年,李光前畢業了,但是他始終也當不了工程師。1914年,李光前到中華國貨公司去當英文財庫。在1916年,又被陳嘉庚調到陳嘉庚公司工作,第一次進入橡膠業。他在公司工作了11年,學到的知識和得到的生意關系,為他的未來鋪平道路。此外,他也娶了陳嘉庚的女兒陳愛禮為妻子。

在1927年,李光前辭去在陳嘉庚的公司的職務,買了一塊橡膠園。雖然那裡有老虎,但他知道政府打算在附近開公路,車來人往,老虎自然絕跡。後來果然不出他的意料,路開通了,老虎絕種了,橡膠園也值錢了。不久,就有人出價40萬而賣出,他便賺到了30萬元。

李光前和林忠國一起創辦了南益樹膠公司,在1928年8月開工營業。他們向林義順租機器和煙房來用。但是,南益樹膠公司創辦不久,就遇到1929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當時汽車的產量跌得很厲害,而樹膠的主要用途是汽車的輪胎,因此橡膠商受到很大的打擊。幸好南益沒有橡膠園和橡膠廠,只是進行買賣橡膠的交易,所以受到的影響最為輕微。過了這個難關後,南益樹膠公司開始騰飛起來了。橡膠價格在1932年見底後,便開始上升並平穩起來,李光前也開始賺到錢了。李光前除了投資橡膠以外,還投資於其他的產業,譬如黃梨和餅干產業。

當日軍攻打新加坡時,李光前正好在美國談生意,日軍卻把李光前的橡膠廠和黃梨廠毀掉,把橡膠園裡的橡膠樹砍掉用來當木柴。李光前在1945年回到新加坡後,在兩三年中就把公司恢復到舊觀。當時,美國為了准備侵朝戰爭,大事收購橡膠,橡膠的價錢也開始上升,因此南益集團的資產不停地上升。

李光前的南益集團能夠這麼成功,可說是因為有李光前的八字真言。南益的員工,都要“誠實、信用、嚴明、謹慎。”

雖然李光前是個著名的億萬富翁,但是他的生活十分簡朴, 勤勞成性。除了外國旅行外,很少休息。1965年,他感到身體不舒服,發現患了肝癌。在新加坡的醫生對他進行了手術,但情況還是不樂觀,所以他決定到中國上海求醫。

李光前在上海治病期間,上海市的領導十分慣性,曾派市府負責人探望他。5月1日中國的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李光前夫婦及其子女,稱贊他熱心公益事業對社會的貢獻。

李光前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了兩年,但1967年,病情惡化。在同年6月2日,李光前的心髒停止了跳動,享年74歲。

他曾受封「丹斯裡拿督」,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一帶的慈善家,曾是世界十大富商之一。其岳父陳嘉庚是當地有名的慈善家和華僑企業家。

■社會事業&文化建設

李光前的思想言行,深受陳嘉庚的影響,熱心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一九五二年在新加坡成立了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一九六零年在馬來亞成立“馬來亞李氏基金”,一九六五年又在香港設立了“李氏基金有限公司”,五十多年來,李氏基金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精神,慷慨解囊,慈善濟世。只要符合李氏基金的宗旨,不論學校,醫院,文化機構之擴建,還是救災恤難之義舉或對學業優良,清貧學生的幫助都不分種族源流,不分宗教信仰和地域,都不附帶任何條件而可成為捐助的對象。其贊助范圍十分廣泛遍及新馬、港、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一九五二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李氏基金已捐出的款額達叻幣三億元。其中七十五巴仙是用於興辦學校的教育事業。

李光前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是巨大的。一九三四年起至一九五六年出任華僑中學董事主席,捐獻巨款發展華僑中學。一九四九年當馬來亞大學成立時,捐出馬幣五十萬元。一九五三年當南洋大學創辦時期,認捐了所有捐款總數的十巴仙,合計約捐出了一百零四萬五千元。一九五八年馬來亞大學頒於名譽法學士學位,一九六四年又獲馬來亞最高元首封賜“丹斯裡”(PMN)尊銜。一九六二年被推選為新加坡首任校長,又捐出了一百萬元設立醫藥研究所。

李博士除了致力於新加坡教育公益事業外,也熱愛祖國,心系故園,造福桑梓,一九三九年他在南安芙蓉鄉獨資創辦了國專小學,一九四三年又創辦了國光中學。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又大力捐助了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一九六七年逝世後,其哲嗣於一九九一年又設立了“芙蓉基金會”。

李博士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就是擔任了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他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的領袖,德高望重,有評議譽為“一代完人”。

■余願得償

李光前曾以“德薄能鮮,何以克當”的自謙語氣發表演講曰:一家大學,不只是可引以自豪或榮耀的東西,亦不只是藉以得到知識和技能的工具,他亦是人類精神享受自由和接受靈感的家庭。要如何領導學員們,走運條水平愈來愈高的路程,增廣他們的視線,使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智慧、真理和美麗,這是我們的責任。

這段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對於一所大學肩負培養青年學子們選擇正確的人生態度而言,李光前不僅是在知識技能上,而且在精神上要求他們應具有更高的理想和目標。他因此認為:“大學不是使人引以為榮的工具,也不能限於傳授技能,而應該使青年提高精神,樹立責任,發揮自由意志與上進精神,追求真理、獲得智慧、豁然貫通。”

這種崇高的辦學精神對任一辦學者而言,以及放在今天的世局來看,其所展現的氣度和睿智,至今依然閃爍著亮麗的光芒。

從辦小學到中學,李光前尤其對如何辦好一所高等學府,及大學本身應含有的歷史使命,無疑有著極精辟的闡釋。而作為一篇重要的大學文獻和李光前生命中光輝的一頁,他最後並且引用了下列三段話作為結束語:

一、“我們對國家的貢獻,有什麼更好或更大於為它教育青年!”——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Cicero)  

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孟子  

三、“凡是要收獲好稻的,必須先種好種子。”——馬來文格言(Barang siapa yang ingin memetik padi yang bagus,hendaklah menaburkan benih yang bagus pula.)

李光前為大馬華教立下了重要的裡程碑,其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