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扯的開放式大學,讓大學變成「便利超商式學店」

文/李祖舜

首先,我想強調自己並不認為大學學歷有什麼了不起,就算沒有大學學歷的人,成功立業者也不在少數(例如鴻海集團負責郭台銘先生),但大學究竟該是個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該有什麼規格與門檻,卻是件很嚴肅的事,應該審慎思考面對。

教育部最近又想到了一個新點子,打算推動「開放式大學」,把大學夜間部轉型成為「無休業年限」、「隨進隨出」的學習型「便利商店」。

這個構想,美其名是想培養新興產業的專業人才,給予想上大學的民眾更靈活的學習環境,但說穿了,主要的動機還是為了搶救高等學府因為面對少子化衝擊所帶來的招生危機,希望藉由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吸引先前未能完成上大學美夢,或是心想二度學習的中、高齡人士入學,藉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就學市場,避免有愈來愈多的大學因為收不到足夠的學生而面臨財務困境與退場壓力。

每回社會上只要碰觸到高等學府面臨少子化趨勢的招生危機問題時,當年政府推動「廣開大學之門」、「升格技職學校」等政策的作法,就會引發輿論大加撻伐。台灣僅僅3萬6千平方公裡,最多時卻曾有160高達多所大學院校,成為全世界大學設置密度最高的國家,創下了可笑的金氏世界紀錄。

而其結果是,大學聯招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只要上考場有填答案卷,申請時有填志願單的人,幾乎都可如願成為大學新鮮人。但是,人人都是大學生的結果,不但摧毀了學術與技職分流的雙軌教育機制,讓台灣的技職人才供需出現嚴重的斷層;更嚴重的則是貶低了大學原來應有的高等教育定位與價值,讓大學淪為與高中職成為同等學力的窘境。

當然,當年力推開放大學之門的某位已故教育部長,或是所謂的前朝萬能「國師」,肯定也想不到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長期朝野政黨的權鬥,以及政府缺乏前瞻施政理念,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困境,連帶導致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生育率逐年下降。而首當其衝的受害,就是高等教育學府。不僅是後段班的學校科系面臨招生不足、市場淘汰的危機,就連全台最知名的台大,都出現有科系招不到滿額學生的狀況。

而台灣教育主管部會,為了滿足特定政客「全民皆學士」的施政理念,所搞出的奇招還不僅只「技職升格、廣設大學」,事實上,早在民國85年起,國內各大學的夜間部就已更名為「進修推廣部」,用以開放滿足民眾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隨後更在第二年發布《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讓大學進修教育更加多元化。一時之間,國內各大學紛紛廣設各種課程的學分班,成為公私立大學流行的生財工具。

除此之外,近年來政府又利用特定高中職校舍,委託民間人士推動成立所謂的「社區大學」,開創了一個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以及終身教育目標的新學習空間,甚至還某種程度取代了正規大學的前兩年學程的功能。

事實上,放眼過去廿年來政府高教主管單位的「奇思妙想」,大學之門可以說早就是毫無設限門檻,讓後段班的大學文憑毫無職場競爭力。如今,又想再搞個「終身隨進隨出」、「入學畢業無需同所學校」的新制度,讓大學之門形同哆啦A夢裡的「任意門」,把大學院校的位階搞矮化成了一般國民的「義務教育」。

更嚴肅的問題是,即使是政府絞盡腦汁想為大學尋找生路,恐怕也是白忙一場,因為,如果學校的基礎條件與師資不足,就算是改變學制,給予學生更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條件,恐怕也未必能夠爭取到更多的學生,難以搶救嗷嗷待哺的後段班大學院校。

教育部高官說的對,「台灣應該成為一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但要達成這個目標,應該是優化與擴充各種終身學習的平台,而絕對不應該把大學弄成是「隨意進出」、「毫無學習邊界與期限」的學習空間,美其名叫「開放式大學」,但其實卻只是個廉價的「便利超商式學店」。

※本文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