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一酒店允許顧客攜犬入內 為狗狗提供專屬套餐
悉尼一酒店允許顧客攜犬入內 為狗狗提供專屬套餐
對大多數人而言,獨自一人用餐多多少少會有些難堪。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7日報道,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市的卡林頓酒店(The Carrington Hotel)推出一項活動,允許客人帶著愛犬進餐,還為狗狗打造一份專屬套餐,可謂創意十足。
據悉,狗狗套餐中包含3道菜品,其中有牛肉、蔬菜、餅干等食物,售價為15澳元(約合人民幣124元)。酒店方面表示,每售出一份套餐,他們就會向動物福利聯盟(Animal Welfare League)捐助5澳元(約合人民幣25元)。
酒店經理勞拉•卡薩羅蒂(Lara Casarotti )表示,為了讓單身人士在吃飯時有個伴,酒店在情人節時就發起了這項活動。因為反響熱烈,酒店選擇在3月份再次進行。
悉尼的傳統中文譯名是「雪梨」,此譯名是台灣的官方譯名,和香港、澳門通用的譯名,也是澳大利亞本地華人社區及媒體,和其他國家的華人社區及媒體通用的譯名。中國大陸的官方中文譯名則是「悉尼」,在香港、澳門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也變成香港、澳門的官方譯名(雖然此兩地仍通用傳統譯名)。過去,不論來源何地,移民至澳洲的華人一般都“入鄉隨俗”的使用「雪梨」。但是,近年來由於來自中國大陸的訪客乃至移民逐漸不願使用當地的通用用法,使得「悉尼」的用法越發常見,當地政府機構在簡體字出版物中也大多使用「悉尼」,但仍有華文媒體使用「雪梨」。
歷史沿革
1789年的悉尼地圖,圖中的“Cove”即今日之植物學灣澳大利亞原住民在悉尼地區居住已至少有三萬年。1787年第一艦隊抵達時,本地尚住有4000-8000個原住民。悉尼地區有三種不同的語系,它們可推敲為較小部落的方言。主要的語言為塔魯爾語(Darug);悉尼市的原住民──卡地哥(Cadigal),講Darug的一種海岸方言;還有塔爾瓦斯語(Dharawal)和顧林凱語(Guringai)。部落有各自的領土,其領土的選址決定了資源的多寡。雖然在都市化的過程中摧毀了大部分的部落遺址(如貝冢),幾個地點仍存有石刻。自從1770年英國海軍上尉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發現了植物學灣(Botany Bay)後,歐洲隨之對澳大利亞產生了興趣。在英國政府的命令下,亞瑟·菲利浦(Arthur Phillip)1788年於傑克森港(Port Jackson)的悉尼灣建立了罪犯流放地。他以當年英國內政大臣湯馬斯·湯森,悉尼勳爵(Thomas Townshend,Lord Sydney)之名來命名該地,以褒獎悉尼發布憲章,批准他建立流放地的貢獻。
1789年4月,一場疾病,據信是天花,奪去悉尼不少原住民的生命;保守估計,500-1000個原住民死於布羅肯灣(Broken Bay)和植物學灣之間的地區,顧林凱和Darug兩族亦受到感染。英國的殖民遇到頑強的阻力,尤其是以勇士領袖Pemulwuy為首,在植物學灣附近的地區發動抗爭。同時,霍克斯堡河(Hawkesbury River)附近也時常爆發沖突。因此至1820年為止,悉尼地區只剩下數百個原住民。麥覺理總督(Governor Macquarie)則進一步把原住民“開化、基督教化及教化”,使他們離開部落。1796年,在麥覺理任新南威爾士州總督期間,悉尼有初步的發展。囚犯建築了道路、橋梁、碼頭和公共建築。至1822年以前,城內已有銀行、市場、完善的大道及制度化的警察機構。1830-40年代是城市發展(如首批城區的發展)的階段。船只開始從不列顛群島接載希望在新國家開展新生活的移民,悉尼因此進入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利用小型潛水艇偷襲悉尼港。首次的淘金熱始於1851年,悉尼的港口湧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19世紀末,隨著蒸氣動力電車和鐵路系統的問世,城區的發展更加迅速。由於工業化所帶來的便捷,使悉尼人口迅速膨脹,在20世紀前夕,悉尼的人口已經超過100萬。1932年悉尼港灣大橋的落成,可說是該時期的重大紀事之一。20世紀的時候,悉尼繼續擴展,湧入了歐洲與(後期的)亞洲的新移民,為其加添高度的國際魅力。悉尼人大部分的祖先來自英國和愛爾蘭。其余移民有意大利人、希臘人、猶太人、黎巴嫩人、南非人、南亞人(包括印度人、斯裡蘭卡人和巴基斯坦人)、蘇丹人、土耳其人、馬其頓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南美人(巴西人、智利人和阿根廷人)、美國人、東歐人(捷克人、波蘭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匈牙利人)以及東亞人(包括華人、韓國人和越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