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你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台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為了人到老年可以富足,開始多存錢,減少高消費,鍛煉身體,越早越好!!
今天看雜誌的時候看到這個作者寫的一篇文字叫,別不拿薪水當回事,覺得寫的挺好的,看到簡介說她寫的理財書籍《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不錯,有時間去看一下。
她在這篇文字裡面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扔掉帳本,設立十年存摺,因為家庭帳本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讓人民錯誤地理解理財的核心基礎,忽略整個資金流的動向,關注的只是錢包裡的現金,強迫每天記帳,很容易導致忘記核心資產的重要性。對於這個建議至少開設5個帳戶,分別為退休帳戶投資帳戶 購房帳戶 保險帳戶 和預備財產帳戶,以十年存摺的形式分散管理。
讀了《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環顧四周,看看現在的社會狀況和自身的狀況,還真想了一些事兒,記錄一下。
1、年輕人很少去想像老年生活。年輕人有很多眼前的問題,糾結「我到底要不要買這個包」的女生,怎麼會去想養老這回事呢?再說,想到自己會年華老去,也真讓人興味索然。但是,如果不發生意外,我們都會活到老年,需要尊嚴、體面、健康、自給自足地生活下去。現在人也逐漸不再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有子女也不可能在財務上依附他們,反覺得老了還做伸手黨,是非常窘迫的生存方式。2、地鐵上常常看到收廢報紙的老人。在人滿為患、晃晃蕩蕩的車廂裡,他們背著沈重的大包,在大家的抱怨聲裡,費勁地擠過來,擠過去。這些老人,有的是生活有困難,但有些據說家境尚可。那麼,為什麼家境尚可的也要去收報紙?小區裡也住著收廢品的老人。以南京的房價,他們坐擁兩三百萬,為什麼天天晚上翻垃圾箱?可以想象,他們守著一份養老金,再沒有其他任何入息,有坐吃山空之感,子女也未必給以經濟支持和愛護,再加上對自己的未來很悲觀(只有更老、更孱弱這麼一個未來……),這種心理感受是多麼恐怖,讓人很想很想去做點什麼,抓住一點點自己可以控制的東西。體面算個啥呢,自然是可以不要的。
3、這本《30年後,我們拿什麼養活自己》是韓國人寫的。韓國和日本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經濟增長變緩。對於我們的未來,他們目前的社會狀況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和日韓一樣,台灣也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社會養老負擔逐漸加重,養老金缺口逐年加大,國家養老體系也有越來越大的風險。如果年輕時候盲目投資房產,支付過高房貸利息,將來經濟狀況會很不穩定。
4、為了人到老年可以富足、健康、體面,更直觀地說,不要有去地鐵撿廢報紙的心理需要,請從現在開始多存錢,減少高消費,鍛煉身體,越早越好。書中建議一:從30歲開始存錢,比從40歲開始要好得多,因為存錢有覆利。建議二: 信用卡欠債利息非常之高,一定要量入為出,別成為外表光鮮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卡奴。「卡奴」這種不幸的生物,不是現代才出現的。在古代巴比倫、羅馬、唐代中國,都有因欠債而淪為奴隸的人。最近讀的一本古書,也勸諭普通人家不要為了面子借錢辦婚事。包法利夫人最後的山窮水盡,也是因為借債消費、債台高築啊。無論啥年代,喜歡過度消費的人都是很常見的。
建議三:車是日常生活中最大宗的消費品,雖然和房相比車不貴,但買車是消費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油費、保險、停車費、車的保養、堵在路上的時間損失,以及……你去年沒收到兩千塊的罰單嗎?購車前請三思。
書中一個24歲的卡奴女孩,理財師讓她翻身的第一步,就是賣掉車。
建議四:書中建議不要一味攀比,過度投資子女教育,預留好自己養老金,在未來是對子女的最大支持。而且,有經濟能力的老年父母,才能真正贏得子女尊重(多麼現實啊)。
書中一位高收入人士,把一雙初中子女送去美國讀書,妻子也辭職跟去照顧,再加上房貸,幾乎入不敷出。他心力交瘁,又孤單寂寞,心理狀態差了,工作上就畏首畏尾,反而一塌糊塗,到了被解僱邊緣。建議五:從年輕時候起,就做好準備,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愛好,在退休之後繼續工作。
書中有兩個成功例子。一位電視台高管,退休後成立一家廣告公司,利用人脈繼續做事。一位愛好木工的老人,退休後設計製作傳統手工傢具,供不應求,闖出一片新天地。
5、另外,最近有個很火的日本紀錄片叫作《無緣社會》(也有同名書),講述的是是「現代人的孤獨老死」。許多日本人,一是沒朋友,「無社緣」;二是和家庭關系疏離,這是「無血緣」;三則與家鄉關系斷絕,這是「無地緣」。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無緣之人」,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系,沒有工作,沒有配偶兒女,也不回家鄉;死了,沒有人知道……除去經濟上要自立,我們也要多多珍惜各種人生的緣啊!剛看到一個家裡蹲三年的小朋友去水族館應聘的貼,覺得很感動。年輕時候還能有勇氣、有能力走出去,如果是年紀大了,就更加難與人交流了。如果這一輩子一定要吃苦頭,我們都希望是年輕時候,而不是老了以後。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