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這世界只是一個假象。
文:蓮因居士
《金剛經》雲:“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可見,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其實是一番假象,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六祖慧能大師亦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傳心法要》記黃蘗希運禪師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終日吃飯,明明是在吃飯,為什麼咬不到一粒米呢?終日行路,明明是踏著地面在走,為什麼不踏著一片地呢?這就是聖人的境界。
其實,這樣的境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可以達到的,只是我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本質而已。假如你對《金剛經》的義理有略微的了解,那麼就會知道《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恰好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句話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你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思維意識,思維意識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大堆毫無主宰性的念頭而已。
這個念頭與物質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因為現代量子物理學已經發現物質的微小粒子誇克具有波粒二重性,也就是說誇克是介於物質和意識之間的一種物質形態。如果真的是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把思維意識和有形有相的物質統稱為物質,即佛學中所說的色(或者一切有為法)。
對於一切有為法,佛陀在《金剛經》中開示我們,應該把它觀作夢、幻、泡、影、露、電這六種事物。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譬如你吃飯的時候碗裡有一粒米,你拿著筷子去夾那一粒米,當筷子到了那一粒米旁邊的時候,那一粒米還是原來的那一粒米嗎?不是的,因為時間在流走,所以你夾不到那一粒米,這就是佛陀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
當你動一個念頭,然後去夾那一粒米的時候,即便是夾住了。可是,就在你夾的那一個剎那,那粒米已經又成為了過去的畫面,所以你還是夾不到實實在在的那一粒米,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現在心不可得。
然後你動一個妄念,說我等在那裡夾一顆叫做“未來的”米。可是,未來還未到來,你依然夾不到那一粒米,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未來心不可得。
綜上所述,我們根本就夾不到那一粒米,所以現在你就不難理解黃蘗希運禪師所說的那句話了!他終日吃飯,確確實實未曾咬著一粒米;他終日行路,也確確實實未曾踏著一片地。
佛經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觀一粒米不可得,即是觀一切微塵數的世界不可得。為什麼?因為一個世界也是由無量無邊無數的微塵所聚合而成的,所以一粒微塵和一個世界的本質還是一樣的。
這時候也許有人會奇怪,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我們的心究竟該安住到哪裡呢?難道我沒有心嗎?同樣的,在《金剛經》中佛陀也給了我們答案,“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裡的“如是”就是讓你生一顆平常心就好,為什麼呢?因為“平常心是道”,這裡的“如是”也就指的是佛陀著衣持缽出去化緣,然後還至本處這一段。這一段看似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事,但是須菩提卻從中看出了端倪,於是向佛陀請法,演說了一部《金剛經》。
講到了這裡,還有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呢?因為我們的這顆心本來就沒有生過,又怎麼可能被你所得呢?《法華經》中有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這也正與《心經》“不生不滅”以及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本無生滅”遙相呼應。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在內,只是一番空假幻的現象而已,根本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可得,也就是說你根本抓不住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畫面。那麼既然抓不住為何不放手呢?一放手你自然會見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