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文:誰最中國

1880年農歷九月二十日辰時

津門巨富桐達李家忽生異象

一只喜鵲銜松枝飛入五姨太王鳳玲閣中

不久,王氏便誕下一男嬰

篤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賜祥瑞

六十八歲的李筱樓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勝

緊攥著手中佛珠,長誦一聲無量壽佛

這個排名老三、哭聲如鐘的男嬰

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即後來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師李叔同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

五歲那年八月,父親往生

家中延請高僧誦《金剛經》

初見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歡喜

與同齡的侄兒以床罩作袈裟,口誦佛號扮演和尚

很小的時候

李叔同就跟隨大娘郭氏學會了《大悲咒》、《往生咒》

稍長一些之後

由於母親的特殊地位及家庭變故

使他對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

十五歲便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之警句

命運好像在不經意中早已埋下了草灰蛇線的伏筆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篆刻

1895年,十六歲的李叔同考入輔仁書院學習八股文

輔仁書院每月都要考兩次試

別的同窗還在為考課作文抓耳撓腮一籌莫展時

李叔同卻為紙短文長而別出心裁

他在一個字格內寫兩個字還意猶未盡

因此博得了“李雙行”的美譽

同窗們羨慕他思如泉湧、文不加點

卻鮮有人知他六歲開始就從仲兄受啟蒙教育

七歲學習各類文選

八歲拜於雲莊先生門下攻讀經史子集、學書法、制金石

十三歲時就以書名而初聞於鄉

天才,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畫作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靜物油畫

遷滬之後,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結交上海名流

並加入“城南文社”嶄露頭角

除文藝應酬外,李叔同還常往返於津滬之間

1901年,名伶楊翠喜至津演出

這一年,李叔同初遇楊翠喜,一見傾心

每晚他都要去戲院為其捧場

痴痴地看她在台上濃妝豔抹、顧盼流轉

戲散後又提著燈籠走很遠的路送她回家

憑借自己豐富的知識和舞台經驗指導她的身段與唱腔

使楊翠喜的藝術修養有了很大提高

窗前燈下,戲裡春秋

談藝術、談人生、談理想、談感情

把最純潔的感情都給了她

他們彼此認定,以為可以廝守一身

然而命運總喜歡和我們開痛徹心扉的玩笑

楊翠喜後來被賣入官家,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婦

李叔同一腔痴情化成了萬種情愁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名伶楊翠喜

在上海期間

李叔同進入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學讀書

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從學蔡元培

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義結金蘭

唱詩合詞,時稱“天涯五友”

與畫家任伯年設立“上海書畫公會”

與名妓李萍香等往來頻繁

並以“惜霜”之名為其傳記《李萍香》作序

他在上海灘粉墨登場,表演京劇

二十一歲出版《李廬詩鐘》《李廬印譜》

二十四歲與許幻園、黃炎培成立“滬學會”

舉行演講會、宣揚民權思想、提倡婚姻自由

李叔同文人雅士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頗負盛名

他自認是“二十文章驚海內”

許幻園的夫人才女宋貞也直贊他“李也文名大似斗”

在上海的七年時間裡

母親、妻子、孩子、朋友都在身邊

這是李叔同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

1904年,生母王氏病逝於上海

二十四歲的李叔同扶柩歸鄉

盡除一切繁文縟節

為母親辦了一場新式葬禮

這場葬禮在天津引起了很大轟動

大家都說“李三爺又搞了一件奇事”

然而李叔同心中的哀痛卻無人能懂

接連的失意加上母親的離世

讓李叔同心力交瘁、悲痛欲絕

是年秋,煙雨綿綿、黃葉飄零

李叔同改名李哀,獨自一人東渡日本

開始為期六年的留學生涯

在日本他辦詩社、演話劇、畫油畫、募善款

在此期間結識一日本女子並娶之為妻

1911年,三十二歲的李叔同攜日籍妻子回國

任教於直隸高等工業學堂,投身教育事業

培養出了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一代大師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在日留學期間(二排左三)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淒然

“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形容枯槁

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雪子悲切地說

“書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許幻園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也沒進

李叔同獨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

他關上門窗,讓雪子彈琴,自己作詞

含淚寫下百年來無人超越的經典歌曲《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配著曲子,歌詞多處回環往復

一字一淚,一句一嘆

訴盡了對好友離別的痛心與不舍

以及深感世事空幻無常卻又無能為力的感慨

送別的歌有很多

卻這一首獨好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豐子愷手抄《送別》

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復辟帝制

層出不窮的社會動蕩導致李叔同家道中落

內心的苦悶也日益增多

很早之前那條伏脈千裡的命運之線在此時蘇醒

李叔同開始學習佛經,漸有所悟

1916年,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

回校後開始素食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薄情寡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積累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1918年,李叔同給妻子留下這樣一封信

在人生最繁華時選擇剃度於定慧寺

法名演音,號弘一

沒有人知道他為何做出這樣突兀的決定

面對前來乞他回家的妻兒

他只是低頭誦佛

一座山門,卻隔出了兩個世界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初出家的弘一法師

身負盛名的大師李叔同為何會突然出家

多年來備受猜測和爭議

不了解在俗時的李叔同

就不能了解出世後的弘一法師

豐子愷作為他的高足與摯友

最有發言權

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

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認為有一種人,

“他們做事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滿足探究人生的究竟——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弘一法師正是這種做什麼都很認真、很用心的人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弘一法師的高足與摯友豐子愷

弘一法師的認真

早在年輕時就是出了名的

在日本留學時,除了約定的時間外,他絕不會客

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有次和他約好八點見面

結果因為路遠,歐陽予倩遲到了五分鐘

名片遞進去,不見開門

李叔同卻從樓窗探出頭來說

“我現在沒功夫了,我們改天再約吧。”

說完便一點頭關窗進去了

這看似不近情理的背後

卻透著李叔同的認真

回國後教書育人也是用盡全副精力

為了提高授課效率

他每次都是早早來到教室

在兩塊黑板上把授課內容全部寫好、擺好琴譜

一切准備妥當,然後端坐著等上課鈴聲響

一般學校最看重的英文、國文和算術

在浙一師卻被李叔同任教的圖畫和音樂取代

學生們課外自習圖畫、音樂比其他課目都勤

下課後校園裡滿是琴聲

圖畫教室裡也總有許多學生在練習畫畫

李叔同有這樣的感召力

不僅因為他學問廣博,也不僅因為他音樂、繪畫好

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他的認真態度和人格魅力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自畫像

在俗時諸事用心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更是嚴格行持

豐子愷對老師的認真態度一直念念不忘

“昔年我寄二卷宣紙去,請法師寫佛號,宣紙很多,佛號所需很少,他就要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我連忙寫回信去說,餘多的紙,贈與法師,請隨意處置。”

又有一次豐子愷又寄幾件郵票去,多了幾分

弘一法師又把多的幾分寄還了

以後寄宣紙、郵票

豐子愷都要預先聲明:餘多的送於法師

有一年夏丏尊在一座小破廟裡遇到弘一法師

見他卷破衣服為枕

白菜蘿卜也吃的鄭重其事

不禁為他的慈悲與清苦而潸然淚下

邀他至家,也是認真恪守戒律過午不食

他所修持的律宗,極講究戒律

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

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晚年的弘一法師

不特是為人、處事、修行

對於藝術,他也是一絲不苟,敢為天下先

1906年

李叔同與同學組織成立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主編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介紹西洋音樂

1907年

在日本為國內賑災募款

他主演的《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

引起了極大反響,開創了中國話劇的先河

被譽為中國話劇的先驅、奠基人

1908年

第一個將西方通俗音樂介紹到國內

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最早推廣鋼琴

1912年

任上海《太平洋報》美術編輯

第一個采用圖文廣告藝術排版

一改國內長期單調文詞乏陳的局面

是中國近代廣告畫的先驅

1913年

第一個編著《西方美術史》教材

完整系統地講授西方油畫藝術

備受徐悲鴻等人的推崇

第一個在中國美術史上采用裸體寫生教學

是中國近代油畫的先驅

1914年

第一個介紹石膏模型用法

用於西畫教學

1915年

最早創作、倡導中國現代木版畫藝術

最早撰《西洋樂器種類概說》

開創鋼琴教學的先河

他還是第一位對傳統書法審美觀進行革新的藝術大師

魯迅先生盛贊他的書法“朴拙圓滿,渾若天成。”

當時各界人士莫不以得到他的一幅書法作品為榮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李叔同扮演的茶花女

他是一個萬事皆用心周到的人

出國做留學生,就專心攻讀

歸國後做教員,就桃李滿枝

年少時做公子,就是翩翩佳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就是氣度真名士

老年時做高僧,就是德高望重的高僧

1942年10月10日下午

弘一法師喚妙蓮法師至臥室

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交於妙蓮法師

10月13日晚8時安詳西逝

享年63歲,在俗39年,僧臘24年

圓寂前他交待徒弟在龕腳墊四碗水

以免螞蟻爬上屍體被不小心燒死

半生繁華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弘一法師晚年照

人生短短能有幾何

他在俗世時激昂風流、結交天下、絢麗至極

以一己之力開中國文化、教育、藝術十數先河

散盡家資遁入佛門後洗盡鉛華,眉目疏淡、篤志苦修

重興八百余年最難修的四分律宗

被奉為第十一代律宗祖師

他半生繁華半世僧

獻出無數奇珍供世眼

自是一輪圓月耀天心

才如大名鼎鼎的林語堂

也禁不住膜拜稱贊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傲如天才的作家張愛玲

亦曾有言曰“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