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她是給佛法看大門的,卻憑演講全程飈英文震撼世界,她悟出禪學最高境界!

早春,三月。

蓮風穿堂度戶,裹著涼沁沁的水汽,掀開寮房簾幔的一角。

有一位僧人正伏案提筆,身形瘦削,遠遠望去宛如一株寒夜綻放的臘梅,寧靜中透著一股堅韌。

她叫養立法師,是曹山寶積寺住持。

一雙明眸,笑起來時便彎成兩彎新月,恬靜安然的氣質令周遭的一切頓時也跟著安靜下來。

這樣恬淡的人,你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年前,她的一通全英語演講驚豔了全世界。

去年二月,第三屆世界佛教傑出領袖獎會場之上,養立法師神情恬然、步履堅定地走上舞台獲得“世界佛教卓越領袖獎”。

隨後將近十分鐘獲獎演講,養立法師全用英語完成。此舉不僅驚豔到在場的在場高僧和文化精英。

泰國媒體更是不吝贊美之詞:

身穿棕色袈裟、戴著眼鏡的比丘尼(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雍容不凡,氣質高雅。

但法師常幽默道:我就是個看大門的。

佛法不離世間法,與大眾廣結善緣令生歡喜是佛教誨,至於浮名不過身後事,不要也罷。

與佛結緣還得歸因於兒時,父親是救死扶傷的大夫,小小的養立法師耳濡目染對生命充滿敬畏。

在父親諄諄教誨下,習得中醫和針灸絕技,未及充齡便開始治病救人、懸壺濟世。

本以為余生就此平凡,結婚生子,悠然度日。但人生無常,往後的事情,誰又說得清呢?

某一天,一誠長老找上了門,想要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本以為只是普通的一次治療,但看到長老的一瞬間,養立法師的人生拐了個彎。

雖然當時他是一個病人,但他給我的感覺卻很安詳。尤其是他的眼神,就像嬰兒一樣。

澄澈、慈祥、悲憫……浮生十余載,治愈過無數患者,但長老的眼神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我想我要是能成為他這樣的人多好。”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此後,養立法師就三天兩頭往寺廟跑,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侶和清晨悠揚的鐘聲一點一點敲打著她的心。

7年後,她正式在廣濟寺剃度出家,了卻紅塵身後事。

看書、打坐、閉關、清修……佛門生活簡朴到極致,伴著彩雲薄霧,燭光暗香,晨鐘暮鼓,一日又一日。

浸染紅塵二十余載,養立法師終於找到了靈魂的最終歸宿。

信仰帶來的安慰,大抵是在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的殘酷,接受所有失去的東西,寂靜歡喜才能有。

後來,養立法師被推薦到寶積寺,離別當晚,師父嚴肅地讓養立法師五次跪下發心。

發心是發自己不能發的心,才是發心。

望著巍峨肅穆的佛像,她第一次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世,大隱是大乘,小隱是小乘。大隱結緣,普度眾生,小隱了卻塵緣,只求自了。

真正的歸隱不是肉身的逃離,而是內心的寧靜與解脫。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歸隱固然值得豔羨,但普度眾生才是最高的修行。

自己,終究做得不夠。

初到寶積寺,升座為住持後,養立法師進行了諸多改動。

建整道場,重建禪堂,掛起鐘板依止曹洞儀軌修行,建立“曹洞佛學院”培育深入經藏研究佛學的僧侶。

法師還提出文禪與農禪並重的教學特色。

世人眼裡僧侶都是不食煙火,但在寺院裡,僧人每日出坡勞作,春日耕地,夏日除妄,秋日守藏,冬日結緣於眾生。

以歡喜自在之心勞作於天地之間,在灑掃應對中參習佛法。

在養立法師看來,同樣是吃飯穿衣,農耕勞作,僧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心性。

所以每逢天朗氣清之時,她總會帶僧尼出坡勞作。

有時候拜謁祖庭,遇上疾風驟雨,也一步一行,直到如心。

巧把塵勞做佛事,菜地,禪堂,這看似不相干的地方,但對於淨戒禪院裡的養立法師,都是修行的道場。

回歸自然,歡喜參禪,這是一門人人要領悟的學問。

作為寺廟的住持,免不了被俗事纏身,養立法師更樂意靜靜在書房裡練字。

拿起毛筆我便滿心歡喜,並且最重要的是,寫經可以讓我一心不亂,提升定力,增長智慧。

裊裊香煙升起,秉著一顆純粹的心抄寫經文,再浮躁的靈魂,不自覺間,百念全消,只留安靜。

後來,越來越多善男信女自動前來討教,法師干脆開辟了一處禪堂。

古朴靜謐,禪意悠揚,每一位前來的學習的信眾都安靜如斯,只有輕微的練字窸窸窣窣的聲音,沒有人舍得打攪這份美好。

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

制心一處,只將心性注於筆端,以我筆寫我心,讓心的節奏自然流露,而心也能體會到書寫的樂趣與酣暢淋漓。

禪可以尋覓否?

禪無法尋覓,卻可以隱匿在書法之中以禪意直通本心。

法師眼神裡流露的,永遠是悲憫與善良。

如今,養立法師已經在寶積寺度過好幾個年頭,花開花謝,雲起雲散,除了每天雷打不動的講經、打坐,她還偶爾出山義診。

父親教導的醫術不能忘,也不敢忘。

救死扶傷、行醫治病,從不曾因身份的轉換而有所怠慢。

如果到了冬日,她還會連同幾個師父一起施粥。

凌晨四點,寒風刺骨。大寮內,柴火早已升起,養立法師與典座師父一道將鍋內臘八粥攪動,只見粥在鍋內漸漸鼓泡粘稠,香氣漸起。

天微微亮,就冒著風霜運到集市施粥。信眾、行人接過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粥,呼嚕呼嚕下肚,一股暖意上心頭,往往不到一個小時就已完畢。

本可以做個閒雲野鶴的高僧,為何總是折騰自己,於紅塵中翻滾?

不是第一個人問出這樣的問題,而養立法師總是淡然一笑:

一個有信仰的人,應該超越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看透了人性,還要敬畏,欣賞人性的美,才是真正的通透;看見了不美,還要欣賞生命的多樣與獨特,才是真正的清淨。

人心境界遠,菩提本悠然。佛台端坐立,低眉慈善觀。

黃庭堅曾言:筆端悟得真三昧,便是如來不二門。

書法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地址:中國江西省宜黃縣曹山寶積寺

THE END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