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區房就輸在了起跑線?這所只有11個學生的偏僻小學,卻敢跟99%的貴族學校剛正面,原來真正的教育是這樣的
7點,清脆的上課鈴響起。
五年一班的學生陸續走進教室,
司馬台下一看,居然才3個學生?
“這還算多的,
最少的時候班上只有1個同學。”
其中一個孩子說。
這所創辦於1875年的公立小學名叫沖島小學,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最多是1960年學生人數達到129人,因為島上人口驟減,最少的時候只剩下4個學生,後來又升到11個學生。
沖島小學坐落在日本一座偏僻的小島上。
因島周圍四面環水,島民世代以打漁為生,
他們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
近些年,很多人離島搬進了大城市,
島上只剩300多個人,大部分是老人,
不光人少,還很窮。
而且這裡人口還在繼續下降,因為老齡化嚴重,你隨處可見拄著拐棍的白發老人,沒人管的兒童,就跟咱們中國的留守村落差不多的情況。
司馬沒想到,
這個只有11個學生的學校,竟是這樣的:
高大上的游泳池、料理制作教室,圖書收藏室、
寬敞明亮的餐廳......
有一句老話: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小編想這話用在沖島小學身上,
再合適不過了。
那年,54歲的加藤高明接到上級任命書,
說讓其到這所只有4個學生的小學當校長,
他別提多高興了!
校長加藤高明
“盼了幾十年,終於能去沖島小學了!”
過去他一直在野洲市區任教,
從沒有到邊遠地區當過校長,
很久以前,當他來這裡參觀了一次,
感受到島上的自然風光,以及校園設施的完善,
就希望能來任職。
這個孤島一樣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茫茫一片水,要去島上還得坐船
老師都擠破頭想去城裡,
加藤被調動去這偏僻的小島,
光是工資都會降不少吧,卻這麼高興為什麼?
因為地理原因,日本出現許多“邊遠地區”,
他們反而更加重視這些地方的孩子,
不僅校長和教師也由政府統一派遣,
而且規定越是偏遠的地區,
老師配的越多,薪資越高。
日本凡是學齡期的孩子都會就近入學,義務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哪怕是這樣人口少到可憐的孤島也不例外,只要招滿10名以上的兒童,就能開辦學校,獲得政策補貼
這沖島小學雖然只有11名學生,無論是老師資源還是硬件上,都按日本政府所規定的公立小學的標准配置,不會因為孩子家裡窮就打折扣。
當你走進這座小學就知道了,環保木制的精致校舍和綠樹相映成趣,這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是體驗自然課堂的樂園,栽種著各種植物,鳥兒也經常在這裡棲息。
而且學校是免費的~
學校距離海邊只有十來步的距離,坐在教室裡透過窗戶就能看到海。
“哪個學校,每間教室都可以看到有山有水?這裡環境太優美了,孩子和老師都能夠釋放天性。”在這裡教書的大澤美奈子說。
雖然她每天從市區來到這裡上課,需要花兩個小時在路上,依舊樂此不疲。
而對於學生們來講,
這裡與大阪、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沒什麼兩樣。
因為每一間教室,
都配了液晶大屏的數碼電視和投影儀。
順著教室走出去,
設計感的走廊上干淨得看不到一片紙屑,
絲毫沒有小島街道上的髒亂。
一旁的設備室裡,
各種先進的設備一應俱全,
連高倍的天文望遠鏡都有,
老師能帶著學生在島上觀星。
走進圖書室,這裡的藏書真多啊!
科學、藝術、音樂、文學......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綽綽有余了。
這裡也是島嶼上唯一的圖書室。
書為孩子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
但是孩子們正處在好動的年紀,
一味地讀書也局限了些,
於是學校給配了料理學習手工廚房、
手工廚房裡孩子們親手做料理,
體驗做飯的樂趣。
游戲室是孩子們追逐、嬉戲、
釋放天性的空間。
音樂教室裡每一張桌子
打開都是一架電氣風琴。
而這些都是標配而已。
孩子們在玩玩鬧鬧中,學會了和伙伴們相處,
留下快樂的童年記憶。
標准的操場和體育館
司馬也不奇怪,
居然還有游泳池。
日本的學校幾乎都有戶外操場,大約90%學校有體育館,75%學校有戶外游泳池。
食堂曾是被大人們吐槽最多的一個地方,
到這裡上學的孩子們的家長
卻絲毫不擔心這些,
敞亮干淨的餐廳,
每天的餐食不僅衛生,而且花樣經常換。
這些配置和大城市裡的學校沒差啊~
難怪司馬聽說日本是世界上
文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他們極其嚴苛地執行著義務教育制度,
100多年來都沒變過,
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孤島村落上。
司馬查了下資料,發現日本還把“公平”教育列入憲法,第26條第2項中提到:讓學齡兒童就學,是身為家長必須盡到的義務,讓全國孩子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則是政府必須盡到的義務。乍一看沒啥特別的,這個較真的民族卻真的把它做到了,還做到極致。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教育的機會,
即使是只有11個學生的學校,
該砸的錢還是一樣不少,說實在司馬也是佩服。
但即使有這般好的硬件條件,
加藤收到任命書時說心裡不憂慮是假的,
“這裡孩子太少,才4個。
如果在管理年限內,
一直沒有學生來,這百年老校不得毀在我手上。”
加藤來的時候,當時整個學校的學生只有4個,後來才慢慢增多了起來
冥思苦想了很久,
長時間穿梭在小島和市區之間,
差異在他腦海裡特別明顯。
農村和城市相比自然環境更好,
農村民風相對淳朴,
這裡是天然的課堂啊。
“如果讓孩子們在學校呆著的同時,
多參加一些自然體驗和島上社區體驗,
那麼相信會有更多的孩子想到這裡來上學。”
所以他在給沖島小學設置課程的時候,
結合當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
為所有孩子設了必修課——勇渡琵琶湖。
讓孩子們學會勇敢
以及沖島大鼓。
這兩個課程都和當地的傳統有關。
“基礎教育的目的,
是幫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
並將地域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不讓文化隨老一輩人消逝。”校長加藤說。
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根兒,走到哪裡都不忘本,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的魅力。
“在這裡的每一天都會有驚喜。”教社會科的藤原稔和說。
“第一次來到偏鄉教書,我班上只有兩個學生,但是我會使用攝影機指導學生,教她們怎麼用攝像機做田野調查,錄像之後還會把學生們的作品寄送到其他學校交流,擴大學生的交友圈。”
為了讓孩子多多體驗大自然的機會,老師們還會想心思讓孩子們學到更多技能,比如滑雪。
除此之外,孩子的教育不止是學校的事情,
加藤想讓家長也參與進來,
所以每年秋季會舉辦運動大會。
因為師生少,
加藤會號召全島的人來參加運動會。
一到運動會那天,
你可以看到整個島200多人無論老少,
都趕過來陪11名孩子比賽,熱鬧非常。
消逝的危機讓島上的居民非常團結,他們努力守護鄉土的一景一物,呵護每一個孩子。
雖說這些孤島上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大城市學校一樣的學習環境,但為了不讓他們形成“享受”的惡習,有些必要的苦還是要吃的,其中食育是很重要的一課。
“不希望他們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所以安排了在社區實踐的歷練,希望他們成為一個依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珍惜食物的人。”
“與下一代共同思考,孩子的未來讓他們自己決定。”大澤美奈子說。
搬離沖島的居民多是因為孩子們從小就沒有歸屬感,所以他們長大就飛走了再也不回來。可以說學校的命運和小島的命運是相關聯的。
“學校的未來,小島的未來,這不只是大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要讓下一代開始思考這些。”
所以學校除了安排校園課程,還會安排學生與島民共同生活,每天早上,老師會帶領學生到碼頭搬運當天需要的食材,
學校專門開辟了一塊地,
讓學生親手種植、采摘蔬菜,
讓孩子親自動手勞作。
同時學習辨認島上植物,
熟悉家鄉的美麗。
每周的家庭料理課上,
學校會邀請一些會做料理的島民,
來教男女學生學習制作料理、
用鮮魚醃制壽司、
制作島民傳統食物金橘葉包麻糬。
也會注意培養孩子們的用餐禮儀,
比如一踏進學校餐廳,
會發現這樣一張海報:
“用餐前,要對食物說謝謝。”
因為早年食材的相對匱乏,這張海報是染讓他們對食物產生敬畏心。
這裡的孩子不用另外去參加興趣班,
書法必修、樂器選修,
大可以培養你的藝術天分。
即使學個書法也能聽到老師講歷史、講故事,
上課完全是輕松式的。
整個小學階段都在充實和快樂中度過,
臨畢業了,即使人再少,
全校學生仍舊會出席,
學弟學妹們聚在一起用傳統敲鼓的方式,
慶祝學長畢業。
3年過去,
這個學校被日本媒體
稱成為“充滿笑容的學校,”
很多人慕名來參觀。
學校也從最開始的4個學生,
增加到了後來的11人,
很多是島嶼以外其他地方慕名過來上學的孩子。
“我做到了!”
3年的任期一滿,
加藤興奮的同時也感覺到憂傷——
他即將調任到下一所公立學校。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每三年左右就會調動一次,輪流調往不同的公立小學。調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能夠不斷地進行師資力量的平均再分配,令每一所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平等與平衡,這也是體現教育平等與教育公平理念。
這裡是交通閉塞的孤島,雖然沒什麼地理優勢,島民很窮,但是孩子們享受到的教育條件跟東京、大阪的學生沒什麼區別。
家長不用拼命想著怎麼買到學區房,不用想著明天給哪位老師送禮,不用擔心孩子長大了成為“書呆子”......
“在這樣公平的教育環境下,他們從小接受到平等的愛,平等的對待,這樣的教育能誕生出愛,教會孩子付出愛,無論是對身邊的人,還是對自己的家鄉,這也是學校的成立的初心。”加藤說。
本文部分圖片授權自@辛子IN日本!
其他圖片源自Google,版權屬於拍攝者所有
即使是少數人,
也不應該區別對待,
公平,
才是教育最美的初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