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

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

“因門六義”系列第二篇,共五篇。

文:如孝法師

一個人在世間只要有信念,必然有所成就,也非常安穩。在這個時代,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信念,也不具備信念背後的情懷。相反,這個時代的人已經早早把武功廢了,把心智廢了,心智空間裡全部塞滿了程序;這個時代的人已經在向機器人的節奏發展了。可是,面對機器人的思維,人類連下圍棋都贏不了。

我們看人,要看他有沒有人情,有沒有人心,有沒有正義,有沒有情義。佛陀是最有情義的人。如果我們的心像石頭一樣無情無義,這和大乘法是不相應的。如果我們天天念“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內心卻沒有觸動,可能我們並非大乘根基。哪怕不是大乘根基,我們也要努力培養普賢菩薩的情懷。

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普賢菩薩的情懷,是有所發現、有所覺悟、有所敬畏、有所審美。有所覺悟最重要,這是我們的信念。我們不要僅僅把這一生作為生命戰略規劃的目標,而是要從生生世世來看。在生生世世的大背景下,我們會知道何去何從,什麼對,什麼錯。

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

我們不要自己矮化自己,《華嚴經》是科學的,這一點已經不斷被前人不斷證明了,而且《華嚴經》的起點很高。現在是末法時期,正是我們和一切眾生共進退的時候,我們要用自己所發現的《華嚴經》奧妙以及對整個人類宇宙的審察,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定位、戰略規劃與人生目標。

這些事情做起來並不難。為什麼?這一切都是生命的藝術,而非生命的戰斗。是什麼讓一場戰斗變成了藝術?是無我。我們洋洋灑灑地靜觀宇宙中的緣起緣落,“萬花叢中過,片片不沾身”。因為無我,我們向何處沾呢?

我們發起普賢行願,行願與般若相應,般若又通過因、緣、果交織其中。在因當中,它空無自性又有其作用,“空無自性”即無我。而有情自性和一切諸法發生連接,稱性發揮,借助緣的力量而導致了果,每一個事物都是它的一個因。有些因是平行的,有些因是交織的,這就是萬事萬物不同的來源與組合。

它們又是怎麼組合的呢?在因的空有當中,它產生相即,當中有一種無自性,一切法能夠入它,而它自己與其有自性同時又是一個,所以叫作相即。這成了我們成為一個正因的前提。因門六義,空有相即,它成為一個正因。

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

我們要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世間的人不知道一切都在緣上,所以他們不知道諸法是相即的。在佛法當中,很多人執空性的時候就忘了自性,執自性的時候就忘了空性,不能夠和諸法相緣起,而於緣起當中分別好壞,被概念束縛,從緣起走向了知識。而知識有強大的自我,所以在人生這條路上走向了一條岔路,走到了世間輪回的路。世間輪回是一條不斷在緣當中自我強化的路,一直沒有進入華嚴的核心。

而在《華嚴經》的核心當中,它的因有“一扇門”。“這扇門”在我們變色的眼睛裡面看到是有自性,不是無自性。在這個緣起當中,我們看不到每一個法都是剎那滅,因為這個時候我們被緣起的自性“遮蓋”。在果上,我們不能認識同體——這個事物和那個事物的差別,這個事物和那個事物的作用,這個事物和那個事物當中共同含著空性。所以它分三層來說,在因上來講,這個事物是相即,空有相即所以成為因。一個空有不相即的事物是不能夠成為因的,緣就不能夠借助因產生。

世間再沒有比普賢行願更高深的法

這就好像找金子,我們要開金山,山裡面我們不知道有沒有金子,我們被現象迷惑,說它是山就一定有金子。因為別人告訴我們一個理論,“金子是從山上來的”。從那個人的經驗來說,這沒有錯,這是他的人生實踐。但是如果我們刻舟求劍,判斷金子是從山裡面來的,所以“我看到山就有金子”。我們花幾千萬買一台機器,到山裡把每一塊石子都磨碎,哪怕最後山裡面有金子,不用再磨,人生也是沒有結果的。

很多人已經證明,世間是沒有結果的,但是多少人還是樂此不疲,要建立偉大的功業。所有皇帝都化成了一抔黃土,只有人類精神的文明照破時空,一直流傳到現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