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袋鼠大亂斗蓄勢待發~誰是最後的大贏家?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2月22日報道,在澳大利亞平納魯,一名網友用鏡頭捕捉到了三只姿態優雅的袋鼠相互決斗的激烈場面。
隨後,這名網友將視頻發到了YouTobe上,引發網友圍觀。從視頻上來看,三只袋鼠先是站成一個三角形,擺出決斗的架勢。兩只袋鼠率先開戰,只見它們拳打腳踢、互不相讓,同時用尾巴保持著平衡,謹防摔倒。緊接著,另一只袋鼠也加入了戰斗,於是雙人拳擊立即變成了三人混戰。
澳三只袋鼠鼎立而站 拳打腳踢互不相讓(來源:~~)
“這場決斗還是決出了贏家,我們本打算再看一場加時賽,可決斗就這麼悄無聲息地結束了。”這名網友寫道,“袋鼠們打斗時發出的嘶吼和慘叫太可怕了,這些家伙也太高了,而我只有6英尺(約1.8米)高。
袋鼠(kanga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識,如綠色三角形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制造。”袋鼠“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 中文學名:袋鼠
- 英文名:kangaroo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pata)
- 綱:哺乳綱(Mammalia)
- 亞綱:後獸亞綱,又稱有袋亞綱,在進化水平上介於卵生的單孔類和高級的有胎盤類之間。
- 目:有袋目(Marsupialia)後獸次綱中唯一的目。
- 科:袋鼠科(Macropididae)
- 種:袋鼠
- 分布: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簡介
袋鼠(kanga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裡的除外,都在野地裡生活。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袋鼠的視力很差,加上對燈光的好奇會跳去“看個究竟”。但因為袋鼠的繁殖率高所以即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負責,會有專門的人把袋鼠的屍體收走。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只。但也有些較小品質的袋鼠如wallabies會單獨生活。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媽媽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袋鼠媽媽可同時擁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待產的小袋鼠.
生活習性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干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只。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
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裡,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裡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棲息環境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在澳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叢林中。大多數袋鼠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但是有些樹袋鼠則生活在新幾內亞。
廣為分布在澳洲的各個地區,從寒冷的塔斯曼尼亞到干旱炎熱的北領地,從國家公園到城市近郊,都可以發現袋鼠的蹤影。
分類
袋鼠屬有袋鼠為袋鼠科,結指鼠兒亞目,袋鼠目,有帶類,哺乳動物綱,脊索動物門,動物界,它們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在澳洲佔有很重要的生態地位。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特別發達,常常以前肢舉起,後肢坐地,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
紅袋鼠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干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大赤袋鼠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釐米,尾長120—130釐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裡。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東部灰大袋鼠東部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西部灰大袋鼠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 fuliginosus)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 (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麝香袋鼠
麝香袋鼠,體長僅15~20釐米,尾巴長度12.7~15釐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麝香袋鼠生活的環境在過去2000萬年裡基本未出現變化,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活化石”,它們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北部熱帶雨林地面。它們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也具有一些非常古怪的非袋鼠特征,例如:卷尾、後腳足部第5個腳趾是反向,它能夠在育兒袋中攜帶一個以上的幼仔,移動時更像是曳步兔子,而不是普通的袋鼠。[1]
特性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袋鼠是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它雖已胎生,比卵生的最原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為進步,但它還沒有胎盤,不能像有胎盤哺乳動物那樣,生出發育完全的幼仔,而只能產出個“早產兒”,再在體外“育兒袋”裡繼續發育,直至成熟。顯然,它們是早期哺乳動物的代表,至少已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年,現今只分布在澳大利亞,故有“活化石”之稱。
發展
科學家們推測,大約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有袋類可能在地球上有廣泛的分布,並可能與比它進步的原始有胎盤類“平吃平坐”。可是隨著新生代(距今7千5百萬年以前)的來臨,有胎盤類發展了,有袋類顯然不是它們的競爭對手,在好多大陸區域內敗下陣來,走向衰退或絕滅。只有澳大利亞和南美因與其它大陸隔絕,成為有袋類的避難所,且一直生活至今。
澳大利亞原是與亞洲大陸相連的,兩處都有有袋類。到白堊紀末期(距今7千5百萬年前),澳、亞兩塊大陸完全分開了,亞洲後來發展起來的進步有胎盤類無緣進入澳洲大陸,
那裡的有袋類在沒有進步有胎盤類競爭的情況下,便大為發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地佔優勢的動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袋類是袋鼠,澳大利亞的國徽圖案也有一只袋鼠。澳大利亞的進步有胎盤類動物是後來跟隨歐洲人進來的。
南美洲是在第三紀早期(距今7千萬年左右)由於地峽斷裂而和北美洲隔離。這樣,北美洲後來發展起來的進步有胎盤類就無機會進入南美,從而庇護了南美原有的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類。它們一直相當成功地在那裡生存到第三紀結束(距今100多萬年前),那時南美洲通過地峽重又和北美洲聯結了起來,進步的有胎盤類從北南下,於是南美的大多有袋類絕滅了。
種類
澳大利亞袋鼠種類繁多,其中以大袋鼠和赤袋鼠最為知名。它們體高可達2米,前腿短,後腿長。休息時,前腿下垂胸前,後腿和粗大的尾巴著地,組成一牢固的“三腳凳”,坐在那裡。它的強壯的後腿既是行動的工具,又是防御的武器。當遇到敵害時,後腿一蹬,可致敵人於死地,據說曾有人被它踢破腦袋。跳躍時,後腿一使勁,一步可跳6~7米遠,順坡時竟可達12米遠,快速跳跑時,每小時可跑65公裡,兩三米高的障礙物,可輕松地一躍而過。真可稱得上是動物界中的彈跳冠軍。
赤袋鼠:是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干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
紅袋鼠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髒東西舔干淨。
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釐米,尾長120~130釐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裡。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名字來源
據傳說,“Kangaroo”是袋鼠的英文名,源自於澳洲原住民Guugu Yimidhirr :“gangurru”,意思是指“不知道”。而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場誤會,約瑟夫·班克斯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他抵達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在靠岸修理船艦的七個禮拜其間,他意外地發現到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土著,但是由於語言不通將“不知道”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就一直使用。但事實上,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研究,當地稱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