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洗腎就來不及了!腎臟不好的12個信號!告訴你養腎食補的秘方!一定要看!(歡迎分享)
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也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動之根本。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要格外保護,知道的越多,保護的越到位!!!
1、沒勁兒
腎功能不好時,很多廢物難以從尿裏排泄出往,會出現精神不振、疲憊、乏力等沒勁兒的感覺。腎臟有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從腎臟漏出,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也會有沒勁兒的表現。有些患者會以為是過於勞累,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忽視了腎臟題目。
2、不想吃
不想吃飯、厭食,甚至惡心、嘔吐,也是腎臟病的常見癥狀。有些患者總是先往到消化科或者肝病科,看看是不是得了胃病或肝病,一看沒胃病和肝病,就擱置不管了,忘了看腎病醫生,結果耽誤了病情。
3、尿有泡沫
尿裏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假如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裏,尿就會起很多泡沫。
4、腰痛
腎臟的位置在腰部的脊柱兩側,所以腎臟有病時,會感到腰痛。
5、尿多尿少
健康的人天天排尿次數大約4—6次,尿量約800—2000毫升,假如排尿次數和尿量過多或過少,就要留意了。
6、水腫
飲水太多,或者是睡眠時間過長、過於肥胖等,眼瞼、臉部、小腿等部位可以出現稍微的水腫,假如不是這樣,就要懷疑是不是腎臟有了題目。
7、尿蛋白和尿潛血
尿裏有蛋白或者潛血,是腎臟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規就可以明確。但有時非腎病專業的醫生會忽視這一點,建議最好找腎病專業醫師咨詢。
8、貧血
貧血的患者經常會往血液科看貧血,實在,腎臟除了有排泄廢物等功能外,還有內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當腎功能損害時,也會造成貧血。
9、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它的名字叫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並發癥。糖尿病腎病分五期,在早期的時候治療效果較好,一旦晚了,就很難治,會發展為尿毒癥。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常看看腎科。
10、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引起高血壓腎病,也叫高血壓腎損害,所以有高血壓病的人要多加留意。當然,腎臟病也會導致高血壓,血壓假如高了,要當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
11、痛風、高尿酸血癥
痛風、高尿酸血癥都是血液中尿酸過多造成的,血液尿酸高的人,尿酸會沈積在腎臟裏,使腎功能受損傷。
12、尿路感染
經常尿路感染的人,時間長了,有可能造成腎功能不全。我接觸過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也不了解會導致腎功能不好,結果等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既然都知道一些危險信號了,好吧,讓我們吃點東西,預防一下吧!吃什麽好呢?當然是吃黑色食物啦,來滋養和呵護你我的“先天之本”——腎
黑米
米中的珍品——黑米,也被稱為“黑珍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以及鐵、鈣、錳、鋅等微量元素,有開胃益中、滑澀補精、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等功效;黑米和紫米都是稻米中的珍貴品種,屬於糯米類。 中醫認為黑米有顯著的藥用價值,古農醫書記載:黑米“滋陰補腎,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潤腸”,“滑濕益精,補肺緩筋”等功效;可入藥入膳,對頭昏目眩、貧血白發、腰膝酸軟、夜盲耳鳴癥、療效尤佳。 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因此,人們俗稱:“藥米”、“長壽米”。由於它最適於孕婦、產婦等補血之用,又稱“月米”、“補血米”等。歷代帝王也把它作為宮廷養生珍品,稱為“貢米”。現代醫學證實,黑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補益脾胃,益氣活血,養肝明目等療效。經常食用黑米,有利於防治頭昏、目眩、貧血、白發、眼疾、腰膝酸軟、肺燥咳嗽、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腎虛水腫、食欲不振、脾胃虛弱等癥。
黑豆
豆被古人譽為腎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僅形狀像腎,還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潤膚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患者;有“營養倉庫”之稱的黑棗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補腎養胃補血的功能。黑豆基本不含膽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被人體吸收利用,又有抑制人體吸收膽固醇、降低膽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因此,常食黑豆,能軟化血管,滋潤皮膚,延緩衰老。特別是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有益。黑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具有消腫下氣、潤肺燥熱、活血利水、祛風除痹、補血安神、明目健脾、補腎益陰、解毒的作用;用於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痙攣、產後風疼、口噤、癰腫瘡毒,可解藥毒,制風熱而止盜汗,烏發黑發以及延年益壽的功能。
黑芝麻
芝麻性平味甘,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對因肝腎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白發、脫發、腰膝酸軟、腸燥便秘等有較好的食療保健作用。黑 芝麻含有的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在維生素E、維生素B1的作用參與下,能加速人體的代謝功能;黑芝麻含有的鐵和維生素E是預防貧血、活化腦細胞、消除血管膽 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延年益壽的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為,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的作用, 可用於治療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須發早白、脫發、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步履艱難、五臟虛損、皮燥發枯、腸燥便秘等病癥,在烏發養顏方面的功效,更是有 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