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奮戰!!大三元王首輪就遭淘汰,從威少的眼神看得出孤獨、無奈,甚至絕望。
再悲情的台詞,也擋不過現實,Russell Westpook,輸了,雷霆1比4慘遭火箭淘汰,在打出了一個史詩級的賽季之後,在幾乎鎖定了例行賽MVP之後,他的結局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完美,輸在了季後賽第一輪。
在他的2016-17賽季的最後一戰,34投15中,47分、11個籃板、9次助攻,上場的42分鐘內,雷霆贏了12分,但在他離場的6分鐘內,雷霆輸了18分。你能從他的眼神中看到孤獨、無奈,乃至絕望。
對NBA而言,悲劇英雄威少的存在意義,貫穿整個賽季,將瘋狂演繹到極致,讓NB在Kobe、Duncan與KG相繼退役之後,仍然吸引了太多眼球,甚至讓人忘記了,這其實已經到了一個新老交替的時代。
不管是其他地區還是美國,人們對悲劇英雄總有更高的寬容,或者欣賞。遭遇十面埋伏的項羽是貴族,登上寶座的劉邦是混混,所以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翻開歷史,又或者回顧這個賽季,到底是誰坑了威少?
一個事實,雷霆在2016-17賽季的薪金總額達到9130萬,比淘汰他們的火箭多了40萬,起碼在薪資方面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最終的結局——5場比賽,威少的勝負分是+15分,這還是因為第一場潰敗,他-25的勝負分大幅度拖了後腿。相比之下,Harden離場,替補對決,火箭反而迎來了大好追分機會。
諷刺的是,季後賽中,火箭運用的是8人輪換,而雷霆幾乎是輪流換手氣式的瘋狂排兵佈陣。
換個角度,雷霆之前圍繞Durant與威少建立的體系,並不適合威少,這是一個雷霆轉型的賽季,本不應該如此搶眼——如果沒有威少的瘋狂大三元,他們不能進入季後賽也不足為奇,但威少的瘋狂,拔高了人們對雷霆的期待,進而又對威少的打法形成質疑,這就是數據的力量,但我們也不應該如此偏頗。
對任何一支近乎重建的球隊而言,戰術改變也將帶來人員改變,這不是簡單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因為戰術體系的改變,需要不同類型的球員。以威少的打法,配合的球員應該是類似2000-01賽季76人的陣容,有一個最佳第六人,內線再有一個最佳防守球員,才有可能突破重圍——如果Adams面前可以扮演Dikembe Mutombo的角色,但在替補席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與當初的Aaron McKie相提並論,更不用說,狀態糟糕的Victor Oladipo,壓根兒就沒法與Eric Snow相提並論。
事實上,威少的大三元數據,並不代表雷霆也達到了與他相提並論的水準,這支沒有第二核心的球隊,其實在賽季初就被認為不可能成為西區重要一極。如果說真的有人坑了威少,那就是雷霆管理層在Durant離去之後,抱著僥倖心態,沒有立刻更換陣容,全力從威少的角度來搭建新球隊——也許他們也沒有想過,威少真的能打出史詩級別的數據。
期待下個賽季?但誰又知道,下個賽季的威少,還能如此瘋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