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不清人,是「臉盲症」在作怪嗎?沒錯!還真的是!
相信有相當多朋友和我一樣——路上遇到人不敢打招呼,因為沒有把握那個人自己到底認不認識,叫什麼名字的。還有朋友說自己剛進公司的時候總是分不清幾位上司,有時候還叫錯。最近單位又新來幾位同事,胖瘦都差不多,又都戴著眼鏡,更分不清楚誰是誰?大家這種分不清楚人臉的表現算不算臉盲呢?
何謂“臉盲症”?
臉盲症又稱為“面孔遺忘症”,它是一種認知障礙疾病,是指患者因大腦部位功能受損,無法辨識熟悉的臉孔,甚至包括本人自己的面孔。
我們認人的過程是這樣的:大腦需要先觀看許多人臉,形成一個“平均人面”記憶,然後對於每見到的一個人臉,大腦針對那個“平均人面”計算它們之間的差別,根據差別識出人臉這個過程是由大腦顳葉負責的。而臉盲症恰恰是這部分受了損傷,無法計算出見到的人臉和“平均人面”之間的差別,當然就無法認人了。
這種現象最初引起醫學界注意是在上世紀40年代,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檢查了兩名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發現盡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隨後,他將這種病症命名為“人面失認症”,在實際應用中被更形象化的“臉盲症”所取代。臉盲症既可以由先天遺傳引起,也可以由後天腦部創傷導致。
臉盲症一般分為兩類:
一種叫統覺性臉盲,在他們看來,所有人的臉都被抹平了,無論熟悉陌生都不認識,甚至不能區分兩張臉是否一樣,但是可以從著裝、發型、嗓音等特征認出一個人。
另一種叫做組合性臉盲,他們能看出兩張臉的不一樣,也能根據人臉判斷年齡和性別,但是叫不出名字,也無法判斷認不認識。
自己得了“臉盲症”?別著急貼標簽
從上面描述我們可以發現臉盲症其實是一組症狀相對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大部分人只是分不清長相相似的人。比如很多人只是對外國人的長相傻傻分不清,但分辨東亞人就無壓力。筆者自己就完全搞不清《指環王》裡的甘道夫是不是也出演了《哈利波特》裡的鄧布利多。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分不清外國人的長相是正常現象,這被稱為“異族效應”,符合進化的需要——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種族人,準確地分辨出同族人的面孔有利於社交和生存,因此人腦自動調試以適應需要。這種現象也稱“知覺窄化”。
異族效應其實是人類進化的象征之一,因為人臉識別系統如果長期適應於某些特有的面部特征,比如東亞人較小的眼睛,白種人較高的眼眶,非洲人較扁的鼻子,也會將自己調整得更加針對這些特征,而對超出這個範圍的特征日漸遲鈍。因此,這樣的臉盲症其實很好“治療”,隻需多看看外國人,特別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混淆,就能讓人臉識別系統重新擬合,校準到恰當的程度上。
我們平時認不清楚人甚至認錯人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現在的明星、網紅大多是高鼻梁錐子臉,所以撞臉很正常。
此外,現代很多人沉迷於網絡中,現實中的交際減少,導致人與人關係生疏,所以偶爾出現認不清他人也算事出有因。偶爾認錯人、不認人,絕非因此表明你有“臉盲症”問題,更不意味著患有面部識別障礙。所以,如果不影響到生活、工作,偶爾“不認人”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不要自貼標簽。
如果你擔心有“臉盲症”的可能,可以先評估一下自己,比如把非常知名的人,例如川普、傑克遜他們的照片(只有臉部,沒有膚色、表情、髮型、服飾、首飾等干擾)放在其他人照片當中,你如果能輕鬆選出來,肯定就不會是“臉盲症”。
現在打開網絡也有種類繁雜各式各樣的心理測試題測所謂的“臉盲症”,當然這個作為娛樂可以,但是不能將此結果作為判斷自己是否有“臉盲症”的依據。如果確實感覺有問題,並且持續干擾到自己的生活,那麼最好到醫院尋求專業幫助。
這篇文章幫到你了嗎?請分享讓更多朋友知道吧!你看的也許正是向別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