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現在,世界是否還需要佛教?
佛法普遍適用於整個宇宙(資料圖)
我們所熟知的古典名著,比如《西遊記》《紅樓夢》等,無一不是植根於佛教土壤;
「不可思議」「皆大歡喜」等很多常用辭彙其實都源自佛教典籍;
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很多家庭都供奉觀世音菩薩;
進入寺院,儘管人們不一定信仰佛教,但大都會做莊嚴的禮拜。
可是,我們並不一定真正了解佛教。
我們會想:燒香拜佛不就是為了祈求平安嗎?
信佛不就是為了有個精神寄託嗎?
佛所說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沒必要反對它,僅此而已……
總之,很少有人想真正加入佛教的行列,因為一般人腦海中的佛教人物形象,多半被文學作品肆意歪曲,比如唐僧的懦弱迂腐,又如法海的不近人情,還有,賈寶玉因家道敗落才遁入空門……
《現代漢語詞典》對「宗教」一詞作了這樣的解釋: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歪曲的反映,要求人們信仰上帝、神道、精靈、因果報應等,把希望寄託於所謂天國或來世,從精神上解除人們的武裝。在階級社會裡,剝削階級利用它來麻醉人民,以維護其統治。」
所有這些,使我們這一代人對佛教產生了負面印象:消極、愚昧、另類、不合時宜。
當我們突破種種成見,慶幸自己由迷入悟,並熱心向朋友們宣說心得的時候,一些朋友卻以為我們誤入歧途,走到了消極避世的極端。他們對佛教並不一定了解多少,但卻有很多見解,比如: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提倡佛教是一種落伍的迷信思想,只有那些悲觀逃世的人才遁入空門。」
「佛教大談玄妙高深的理論,不能與實際人生相結合,空談無補。」
「好人沒得好報,惡人卻福壽雙全。所以,因果報應並不可信,其實質就是宿命論,無非是勸人為善而已。」
「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不可能有輪迴,不可能有天堂、地獄,不可能有極樂世界。而且,生前死後都是渺茫之事,享受現實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人們對佛教誤解最深的,莫過於「迷信」二字。
世人迷信的對象大多是神祇(qí,地神),又因為佛教並不否認神祇的存在,這很自然地使「佛教迷信」幾乎成為定論。
佛告訴我們,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遵循著一定的自然法則,這便是因緣生法:一切事物必須由適當的因(內在因素)配合適當的緣(外在條件),才能出現種種不同的形態,進而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發展、變化乃至消亡。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任何一種事物都和它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不可能脫離整體而獨存。宇宙間的一切萬物皆是眾生的共業所感,絕不是由所謂全知全能的神所創造和主宰的。
其實很多佛理翻譯成今天的語言來理解,就是平常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很普遍的道理,只是佛經也好,其他經典也罷,感覺特別高深,無法理解。
佛還告訴我們,佛性人人皆有,而且人人具足,不因為是聖人而有所增加,也不因為是凡夫而有所減少。
只要依法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佛並不主宰任何事情,只是告訴我們解脫的方法。世尊在住世的時候就告誡弟子不得迷信:
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
佛教並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們當做眾生的一種而已。就像我們今天看科幻電影一樣,那些人具有超越我們普通的能力,而今,就連西方學術界也將佛教認定為無神論的信仰。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與科學共依共存的 必定是佛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即是以佛為真理,以佛為依靠,為導師,為榜樣,為助緣,最終成為同樣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佛。
信仰佛教可以使我們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對於這一點,只有真正入門的人才能有親身體會。如果對佛教只是道聽途說、一知半解便妄下結論,則無異於坐井觀天。
佛法從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是在空卻了對觀察主體、被觀察對象的執著的情況下所證得的。因此,不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有所變動。
佛法是為救拔一切眾生的苦厄而建立的,它普遍適用於整個法界(宇宙),對任何一種眾生都不存在偏見。人類能從佛法中獲得利益,其他眾生也能從佛法中獲得利益;善人在佛法中成就,惡人同樣能在佛法中解脫。
簡單地說,佛法解說了下面這些內容:
(一)宇宙萬物如何生滅;
(二)生命如何變現,如何輪轉;
(三)眾生苦惱的來源及如何擺脫苦惱;
(四)眾生如何通過修習正法離苦得樂;
(五)諸佛菩薩如何於惡世之中普度眾生。
近年,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自稱與佛教有關的教派、法門或功法,即所謂「附佛外道」。他們打著佛教的旗號,用似是而非的言說歪曲教義,混淆了人們的視聽,損害了佛教形象,對社會也沒起到好的作用。很多善良的人,由於一時的心理需求,慌不擇路,誤入歧途,最終不能自拔。
所以,最起碼,了解一下佛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尤其是作為生活在東方佛教文化圈內的人,如果對佛教一無所知,實為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