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投票 拒絕廢票

回家投票 拒絕廢票

緊鑼密鼓的來屆看來即將登場,各個政黨已經「摩拳擦掌」。來屆大選會比上兩屆大選更有看點嗎?

2008年的308大選是國陣自1969年起首次失去國會2/3議席優勢,在222個國會議席中,國陣取得140席,民聯則獲82席;同時,國陣痛失五個州屬的執政權,這是以巫統為首一黨獨大歷史性的最大挫敗。

2013年505大選在野黨得票率盡管高達51%,但超過半數的得票只換來89國席,比前一屆多了7席;反觀國陣得票率只有47%,卻拿下了133個國席。不公平的選區劃分是「老掉牙」的問題,票票不等值,至今猶勝。

來屆大選,形勢嚴峻,希望聯盟的盟友改由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及土著團結黨的結合,是否能為未圓的「改朝換代」創造新局面呢?

敦馬3大事件

換政府之難,之艱巨,之錯中復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麼輕而易舉,執政黨掌握豐富的資源,控制國家機器,加上對媒體的限制,反對勢力要結合所有的內外在力量,一舉「攻城略地」談何容易。改變選民原有的政治思維,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才有機會取勝。這個過程選民需要時間,政黨需要沉淀。

自前首相馬哈迪退出巫統加入反對陣營,就有人喜歡拿馬哈迪的點點滴滴說事,他是個人物,有影響力,但對許多人而言他過去的種種也是一場「噩夢」,掌權22年,手段「辛辣」,其中三件大事,至今政壇無人能及。

第一:1983年通過國會削減國家元首和各州統治者權力,即凡議會通過的法案,不論元首有否簽准,在規定時間內自動生效。

第二:1988年「司法危機」的始作俑者,開除最高法院院長(現易名為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沙烈阿巴斯。

第三:1998年將其繼承人副首相安華革職並開除出巫統,結果引發一場歷久不息的政治風暴。馬哈迪任內上述「大手筆」沒有一件不引起社會風暴以及廣泛關注。

當然1987年「茅草行動」把106名政治人物、華教人士、環保分子及教會工作者送入監獄,其中40人遭延長扣留兩年,而英文《星報》、馬來文《祖國報》及中文《星洲日報》更遭吊銷出版准證。一提起馬哈迪加入反對陣營,對不少選民而言,恩怨難了,是禍是福,充滿變數。

廢票越多越不利

但只要是現任首相納吉的「敵人」,就是反對陣營的「朋友」,唯有結合一切可結合的力量,才可能創造推翻穩如盤石的當權者之條件,這是現實,盡管殘酷。

如果促成兩線制是馬來西亞未來政治的大方向,是馬來西亞從可能經濟「破產」邊緣起死回生的最後機會,是改變腐敗政權的唯一選項,那麼我們是要繼續在馬哈迪的過去尋找「罪孽」還是給高齡92的馬哈迪最後的「贖罪」,讓馬哈迪的殘余力量為反對陣營「加持」。時局的變化經常充滿變數。機遇如果一旦失去了,不一定還能追回。

歷史一再證明,腐敗的政權面對威脅、壓力、外力才會改變,人民才可能有機會「翻身」。

反對黨為了促成選票的提高,上屆大選展開大規模催票運動,甚至海外的游子都被號召回國投下神聖的一票。現在,有組織准備號召投廢票,看來是要對上屆「全球大馬同胞,請回家投票」口號的反制。當前局面是選民的投票率越高對反對黨越有利,廢票越多對反對黨越不利。

廢票運動可以視為對反對黨深具殺傷力的武器,這個運動會使很多游子放棄回國。投廢票的訴求就是告訴選民,在朝的與在野的政黨都是「爛蘋果」,投廢票看來是要教訓兩個陣營,但其實是劍指反對黨。

每一票都珍貴

希望聯盟結合馬哈迪的土著團結黨是目前部分選民攻擊在野勢力的理由,大眾媒介的扭曲,對在野黨新聞處理的偏頗,妖魔化行動黨的華人因素等,都會影響在野選情。

伊斯蘭黨的動向備受關注,他們可以是關鍵少數,但靠向伊黨的風險評估,是各個政黨不得不認真思考的。

投廢票的選民無疑「自我放棄」。過去的選舉一再證明選區劃分的不公平,選民人數的不成比例,在制度上早已使在野黨「未打先輸」,面對票票不等值,反對黨只有積極催票,得一票算一票,全球游子回國投票才可能創造奇跡。

拒絕廢票,不是道德批判,是要選民認知票票已不等值,每一票珍貴之處在於「稀缺」,若選民還在懷疑改朝換代的迫切,認為拯救國家只是無聊的口號,沒法看清國家面對種種前進的障礙與困境,那就把「改朝換代」束之高閣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